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就业形态、数据要素市场化、协同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育强国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晓华:新就业形态让工作更“灵”更“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认为,数字经济发展对人们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影响催生出了新就业形态,其“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工作时间更具弹性。有别于工作时间相对固定的传统生产方式,数字技术能将商品、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高效连接起来,使劳动者有了更高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主支配工作时间。其次是工作场所更具灵活性。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劳动者可以与平台、公司、同事、用户、设备等建立实时连接,打破了传统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机器和分工对物理工作空间的限制。再者是工作内容更具多样性。在新就业形态下,人们可以同时从事多种职业、拥有多种身份,而非单一的专职工作,人们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起来。新就业形态能调动起社会上分散的、未被充分利用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能增强企业用工的灵活性,提高运营效率。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典、白宇:以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增强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宇指出,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作为全国经济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北京已经汇聚了大量有待激活的高价值数据资产,加强服务数据生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有助于数据要素价值激活的数据交易平台的建设,形成数据资源汇聚共享、数据流动安全有序、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数据价值优化整合与高质量应用的良性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打造数据资产产业链,建立基于数据资产管理、交易、服务的产业生态,建设探索包括企业数据、政府数据、个人数据在内的数据共享与交易制度,加快构建以数据确权为前提、数据估值为关键、数据交易为基础和数据隐私为底线的生产管理体制机制,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保障数字安全。此外,还要打通从数据源到数据流再到数据应用的壁垒,孵化数据服务产业,积极探索数据资源资产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和可行路径,推动数据开放共享,从而发挥标杆城市的先导效用。
摘编自《经济日报》
【马立平、张沛祺:区域协同创新加速发展,配套要素要跟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立平、张沛祺指出,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在各地区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规避创新风险,成为区域间科技合作不断进化的高级形态,也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构建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的必然选择。而在区域协同创新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企业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没有真正确立、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和创新资源空间集聚产生的“马太效应”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区域创新水平的差距、我国开展区域协同创新的重点仍局限于知识创新领域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等挑战。为此,亟须加快建设区域一体化联动式创新要素网络,加快一体化联动式要素交易平台、服务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地区间创新协作,提升区域创新效率。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晓欢:促进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产生更好的互动效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欢指出,为促进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产生更好的互动效应,建议各地区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注重版权保护,在有条件地区率先打造增长极和发展网络,并促进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和世界文化产业潮流有机融合。具体措施而言,一是以版权保护和创意产业驱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支持实施“文化立市”发展战略,探索以持续完善法律法规来快速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道路。二是有效衔接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街区复兴,充分利用老旧工厂、传统街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将传统文化场馆进行升级改造,产生文化新消费;结合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打造新型文化产业孵化器;形成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局面。三是依托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内容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之本,形成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互动发展态势。四是构建文化产业的区域性循环发展网络,从市场生产者、市场消费者和市场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联结出发,释放文化产业的区域经济效应。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张守伟:统筹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张守伟认为,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举国体制”下的“三级体系”,还是市场主导型体系下的体教融合,都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新的发展资源,都是我国不断深化体育事业发展改革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体教融合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未来探索建立充满自主发展活力的、能持续提升体育和教育综合育人效能的发展路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统筹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放眼长远,通过系统谋划和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已成发展共识;进一步重视竞技体育,努力探索由政府单一主体转向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有效协同、动态开放、充满活力的多元化体育事业发展模式,已成为改革共识;进一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使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共识。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