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要义与显著优势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要义与显著优势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11-01 10: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答卷”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和新媒体产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优势,读懂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袁赛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建党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崭新命题,彰显了我们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只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要义,充分认识其优势所在,才能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把握重点、发挥优势,推动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宽新途径、提供新选择。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要义与显著优势

(漫画:张婷婷)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要义

  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历史视角出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不妨做一点必要的历史梳理,并在对比分析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要义。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延续。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认识和实践是逐步深化的。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深入比较西方现代化发展成就、总结和反思我国社会建设经验和教训后,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邓小平同志这一重要论述可以看出,这里的“中国式”主要是强调“适合中国情况”,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在此基础上,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多次在不同场合用“小康”来解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际内涵,并在1987年4月会见外宾时明确提出“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这一战略设想在党的十三大上得到确认。

  此后,无论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我们党始终沿着邓小平同志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扣“小康社会”这一关键词,持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立场和精神实质是对邓小平同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论述的坚持和赓续,二者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发展。

  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比,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多了一个“新”字。它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更加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但上世纪80年代,我国总体上还处于“未发展起来”的阶段,“底子薄”,因而共同富裕更多的是强调物质生活,强调先富带动后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已远非上个世纪80年代可比。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加强调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同步发展,更加强调通过全民共建、全民共享来分阶段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是更加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协调性。相比较过去,新时代现代化发展主题己经由“实现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转向“实现后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转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带来需求侧由过去所强调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新时代下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供给侧则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后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这一变化特征也使中国现代化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拓展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更加突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是更加强调以自身发展造福世界。当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今日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和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将为全人类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因此,从“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自身发展”到“以自身发展造福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加强调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力。由此可见,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要义在于:这一现代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注重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统筹考量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互促进的现代化,是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同频共振的现代化。这四种现代化的共同推进,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开创了一条通往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显著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走得通、走得快、走得稳,就在于它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立足国情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通途。

  一是创造性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西方经济学家则认为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互不兼容。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探索建立了日益完善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高度融合。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升华。我们知道,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还是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市场模式,或是日本为代表的法人垄断资本主义模式,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被发展失衡、贫富悬殊、经济危机等弊病所困扰。而反观中国,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现代化道路上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巨大成就,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运行规律而实施的宏观调控,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事实证明,这种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的现代化道路,既能遵循价值规律,激发市场活力,又能有效防止失序混乱,防范重大风险,从而使我国度过了一次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

  二是创造性地处理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里的人,是身处社会关系当中活生生、具体的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也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统筹把握人和社会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现代化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党在谋划和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观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通过统筹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极大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这就与西方发达国家那种跛脚的现代化路子(偏重物质文明,人为社会、为金钱所异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优势、制度优势。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受资本逻辑主宰,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构成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三是创造性解决了自身发展与对外扩张的矛盾。一个国家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离不开正确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现代化的历程看,不少西方大国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是建立在“霸权逻辑”基础上,走的是对内掠夺、对外殖民的扩张之路。而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国强必霸”逻辑,走的是一条对外开放、互惠互利的和平发展之路,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规避了西方社会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从根本上回答了如何安全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进而迈向现代化的现实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和平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的现代化成就,是靠中国的内生动力和人民自强奋斗而来的,我们绝没有任何一项计划是要对外扩张来实现自身利益的。其次,中国在加快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努力同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着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开放、包容、共享的方向发展。再者,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重大世界影响的倡议,推动世界各国超越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的隔阂,在交流互鉴中谋求共同发展。由此可见,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明显超越了“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和“异质冲突”的文化观念,创新性地解决了自身发展与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有效破解全球性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共同富裕及其实践议程

  【实践新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有“方”

  【实践新论】走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路上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要义和显著优势

  【实践新论】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不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实践新论】强化社会保障价值遵循,推进共同富裕

  【实践新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实践新论】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

  【实践新论】在新的历史高度更加清醒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践新论】福利体系视野下的三种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

  【实践新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践新论】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