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基本经济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新发展格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吸收利用好外资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东京:深入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京表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改革开放后,我们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制度基础,我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工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历程证明,我国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薄弱的经济基础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是有效率的。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也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前的“单一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转变,可从两方面看:首先,改革开放前的单一公有制与计划经济决定了单一的按劳分配体制。其次,改革开放后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海波、肖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刘海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肖冰表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首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需要深刻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政治要求在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其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质量优先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强化保护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强化保护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对内可淘汰劣质模仿者,对外可增强“出海者”的内功,推动、引导市场主体走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此外,强化保护是实现开放合作的重要基础,坚持强化保护既是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秩序的制定中把握主动权、争取制高的关键;也是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依法维护知识产权领域的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市场秩序的基础。
摘编自光明网
【郭丽岩:辩证处理好构建新发展格局若干重大关系】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尤其是辩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筑牢认识与实践的基础。第一,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处理好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必须兼顾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第三,必须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石。通过完善市场基础性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健全市场监管等,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第四,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情况新挑战不断出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因此,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尤为重要。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旭、顾严: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旭、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事业研究室副主任顾严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可以发挥兜底和赋能的双重作用,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从兜底的角度看,在先富带动后富的进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就要担负起兜底保障的责任,确保这部分群体也能有立命之本和安身之所。从赋能的角度看,加大教育培训和卫生健康支出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人们致富能力的基础所在。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第一,要着眼发挥兜底作用,增强发展平衡性,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第二,要着眼发挥赋能作用,不断提升人力资本,为人民增强致富能力创造良好条件。此外,还要着眼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基本公共服务兜底和赋能的双重作用为农民致富创造更有利条件。
摘编自《经济日报》
【桑百川:高质量利用外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桑百川认为,“十四五”时期,在吸收利用外资中,我国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稳总量优结构,坚持服务稳链固链,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外资联接国内国际的独特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吸收利用好外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是制度型开放,要求我们对标先进国际经贸规则,实现营商环境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吸收利用好外资要求持续减少外商投资市场准入限制,持续努力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提高吸引外资的国际竞争力,保持外资稳定增长,巩固利用外资大国地位;吸收利用好外资要求注重优化外资结构,提升外资质量,发挥外资推动创新、平衡、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功能。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发挥外资促进改革的作用,要推动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体制全方位的改革,在高水平开放中形成制度优势,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推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具有较强动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业体系,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并提升在其中的地位。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