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数字经济、生态保护治理、快递包装绿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出口增长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诚:引导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要处理好规范和发展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诚认为,数字经济规范与发展的统一,需要更加全面的制度设计。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反垄断的政策效果。同时,适度迎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避免因反垄断而打击数字企业创新和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需要从营商环境的更大视野上来优化制度设计。但也要注意到,规范数字经济不是重新设立新的监管规范,而是在已有监管规范基础上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作出优化调整,把营商环境建设从线下延伸覆盖到线上。大型数字平台是线上市场的中心枢纽,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首先要规范数字平台。对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区分平台企业的各个行为是在履行市场职责,还是在实施企业自利举动。对于那些原本属于市场但交由平台后更有效率的行为(如公共研发),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监管,允许平台收取服务费,但不允许其利用垄断地位收取超额利润,更不允许其采取阻碍竞争的排他行为。对于那些原本属于企业但在平台上实施起来却显失公允的行为(如自营产品在平台上优先销售),要么由企业自主剥离,要么采取中性原则与其他入驻企业在平台上公平竞争。对于平台企业日常经营的事项(如投资),只要不涉及垄断、经济安全、隐私保护等重大问题,政府应尽量减少微观干预。
摘编自《光明日报》
【钱勇: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钱勇表示,加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需要认识到,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关乎国家发展全局。首先,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代黄河流域的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历史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保护好我们生存发展的生态根基。其次,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大江大河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至今仍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通过点上的实质性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性推进,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最后,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大江大河拥有庞大的河湖水系,独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强大的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功能,是珍贵的生物基因宝库,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有助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切实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
【吉蕾蕾:多方参与,促进快递包装绿色发展】
吉蕾蕾认为,促进快递包装绿色发展绝不是一方的责任,而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应和垃圾分类、可再生资源回收、减塑限塑政策等结合起来,整体考虑、系统推进。近期,快递业务量屡创新高,快递包装废弃物也在持续增加,不少快递仍有过度包装之嫌,对环境造成了不小压力。为推动行业绿色发展,一系列针对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国家邮政局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这些努力远远不够。当前,快递废弃物主要来源于电商快递和个人寄递。因此,快递绿色治理不仅需要快递企业和电商平台加速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工作,卖家和消费者也要注意回收利用,在寄递物品时树立起绿色环保意识。加速快递包装绿色化,也需要更多强制性与激励性的政策。用法律手段对快递包装减量等要求加以明确规范,对循环使用包装制品的商家及快递企业给予激励;引导快递网点实行快递费与包装费分开计费,由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需要提供快递包装,引导消费者重视并改善过度包装问题。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李庆刚: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需要更加务实】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李庆刚表示,中华民族在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担当。并且在实践中探索出务实的路径,制定了务实的目标。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展现出大国担当,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也需要一个和平的、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还需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既讲爱国主义,也具有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尤其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和民生造成的严重冲击和影响,中国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抗疫援助力度,让疫苗真正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中国言必信、行必果,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学习时报》
【李馥伊:进出口延续呈现正增长态势】
李馥伊认为,疫情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坚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重点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巩固强化。出口产品“百花齐放”、国际综合竞争力持续强化,表明在疫情大考下我国国际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出口产品对国际市场的适配性进一步提升。其次,贸易伙伴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夯实。我国外贸在继续深耕发达经济体的同时,与自贸伙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外贸联系更加紧密。今年前10个月,我国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实现大幅增长。再次,民企继续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疫情以来,我国针对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大量具体的支持举措,比如提高通关效率,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切实落实减税降费措施、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实施精准帮扶等。民营企业迎难而上,充分发挥生产经营灵活多变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展现出强大的外贸发展韧性。最后,贸易方式结构持续优化。在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我国充分发挥了海关特殊监管区作为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外贸增长的重要作用,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兴贸易业态显示出蓬勃发展势头。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