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思享家】世界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评拜登政府“基于规则的秩序”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思享家】世界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评拜登政府“基于规则的秩序”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1-21 10: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袁维杰(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词在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上几乎已经成为新的口头禅。在拜登及其外交团队的高官看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词已经相当于冷战时期的“自由世界”一词,用来划分敌我。它把美国及其盟友归于维护秩序一边,而将中国和俄罗斯归于破坏秩序的敌对一边。

  美国是由其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真正的破坏者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词,拜登政府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如果是美国声称的二战后“美国领导下的自由国际秩序”,则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政治、经济、金融、贸易、文化秩序。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的基础和核心是联合国,标志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冷战时期的东西对抗和美苏争霸,还是冷战后美国的一超地位和南北分歧,都只是动摇而没有改变这一基础和核心。70多年过去了,尽管新的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但联合国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仍得到会员国的认可和支持。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就指出,我们应该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事实上,中国既是现有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同时也是贡献者。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中国是拥有否决权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联合国会费和维和行动的第二大出资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1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关税总水平由15.3%大幅降至7.5%以下,远低于入世承诺的10%;货物进口额年均增长率超过两位数,在华设立的外资企业超过100万家。这些数字说明,中国入世,实现了与世界共赢。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也有所增加,已成为第三大成员国。

  然而,当下恰恰正是美国在破坏由其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拜登上台后发布的《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方针》中,指出了联合国对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美国对既有国际秩序及其具体制度安排采取的仍是在“美国优先”指导下,基于自身狭隘的国家利益而采取有选择对待的方式。例如,美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长期、大量拖欠联合国会费。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制度体系中,美国长期无视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加代表性和发言权的合理要求,而在涉及到美国利益时,动辄耍“退群”“入群”等把戏,并将中国视为国际秩序的“破坏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指出,中国不会对美国的存续构成威胁,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美国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将不得不适应新形势。在未来的合作竞争中,我们既不应忽视合作,也不应忽视竞争”。

  国际秩序不能由美西方定义

  2021年9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时,强调美国基于盟友和伙伴的外交政策愿景,继续推动基于维护国际规则的多边主义外交。但这套概念的核心,还是美西方狭隘利益基础上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理论上讲,国家外交理念中的秩序观即国家对国际秩序的认识,它“既是国家世界观的体现,也是国家对理想国际社会的信念”。也就是说,国际秩序观既包含了国家对现行国际秩序的认知,也蕴含着国家对理想国际秩序的愿景。国际秩序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在国际秩序中的具体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国际秩序不能仅仅由美国或西方来定义。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国际规则只能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制定,不能由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来决定;国际规则应该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遵守,没有也不应该有例外。”在2021年11月16日中美元首视频会晤时,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美应该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还需要注意的一个事实是,美国虽然在多个场合讲“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很少提到国际法。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和学者恰恰用国际法来概括规范国家行为的书面和非书面规则。正是因为国际法的定义更为清晰,所以拜登政府的外交团队在仅代表美国发言时很少使用这个词。如果拜登或布林肯宣布美国维护国际法,批评人士可能会问,这与美国两党继续热衷制裁的做法是否一致。这些制裁极具惩罚性,以至现任和前任联合国特别报告员都把它们比作经济战。怀疑论者可能会问,为什么美国拒绝签署或批准几十个国际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包括拜登用来“谴责”中国侵犯南海行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或者,他们可能会质疑,为什么美国仍然保留一项法律,授权美国总统使用武力来解救被国际刑事法庭起诉的美国人。

  美国还能做什么“榜样”?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实质主要是针对中、俄等国,中俄被扣上“国际秩序破坏者”的帽子。对拜登及其外交团队而言,俄罗斯只是一个“干扰因素”,而中国则构成特殊的挑战,是唯一“同时拥有经济、外交、军事与科技力量,能够持续挑战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开放”的国家。拜登认为,应对中国挑战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美国及其盟友的统一战线,也就是构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民主联盟”来围堵中国。拜登的欧洲行以及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在此之前的亚洲日、韩、印之行无不以此为目标。

  拜登说:“美国已准备不仅以美国力量为榜样,而且将以榜样的力量再次领导世界。”人们不仅要问目前美国还能拿出什么榜样?在2021年1月6日的国会山暴乱后,美国还能自诩为“民主灯塔”吗?丹麦哥本哈根“民主联盟基金会”最近在53个国家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美国对本国民主的威胁比中国或俄罗斯更大。作为全球最富裕、科技最发达、医疗最先进的国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做得比大多数国家都糟”。无论是确诊数,还是死亡数,都高居世界第一。这样的治理能力如何让世界各国效法?

  中美战略竞争不仅是实力竞争,也是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秩序领导权之争。近年来,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缩小,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秩序领导权的能力和信心在增强,而美国在维持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秩序领导权的能力和信心在减弱,这是以美西方很多精英认为“自由国际主义秩序”已经遭遇到挑战并将在未来面临更大危机的原因。今后中美的话语权和秩序领导权之争将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中国坚定地做现行秩序的维护者与改革者,不主张对现行秩序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显示出中国高超的政治智慧。

  “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中国方案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致力于增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更致力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秩序领导权的塑造,已经进入了创造性构建的新阶段,即以体现中国智慧的新理论、新概念、新表述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以体现中国特色的中国话语权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秩序领导权。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践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呼吁“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处之道,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家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秩序领导权与国际道义通常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即遵从国际道义会强化国家话语权和国际秩序领导权,反之则会产生弱化的后果。大国博弈必须以道义为先,否则就会“道不行则名不正、言不顺、事难成”。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义性,就体现在它强调各国在追求本国正当利益时应该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应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国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必然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提出的方案,是出自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它既条理清晰又务实有效,其博大精深绝非拜登政府为巩固美国霸权提出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语焉不详、含糊笼统可以比拟。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对外交往行为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A-015)、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现状、隐患及对策”的阶段性成果】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