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领跑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领跑

来源:经济日报2022-01-28 09: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 武(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副主任)

  2021年四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保持稳定,随着保供稳价、助企纾困和稳投资等相关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工业生产稳中有进,投资持续发力,工业经济呈现强大韧性,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其中,制造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工业经济的一大亮点。2021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5%,领先全部投资8.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8%,比全部投资高0.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继续领跑,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2%,制造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13.6%,持续高于制造业投资总的增速。

  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企业盈利快速增长。我国经济稳定恢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企业盈利实现快速增长,2021年1月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8%,两年平均增长18.9%。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延续两位数增长态势,对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从生产来看,2021年,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稳定在77%以上,处于近年来的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制造业投资意愿强劲彰显了相关支持政策的效果。2021年,我国统筹推进降成本各项措施,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的支持力度,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稳中有降,企业负担持续减轻,市场活力逐步增强,“两新一重”、绿色低碳等新的投资空间进一步释放。

  从未来预期看,支持制造业投资持续恢复的有利因素不断累积,企业投资意愿持续增强。国家统计局开展的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反映企业对2022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指数为98.7,比上季度高0.9个点,比上年同期高1.6个点,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持续强于全部企业。但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疫情影响仍在持续,我国工业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结构性分化依然存在,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对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成本冲击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对投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同时,我国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能力有待提升。

  制造业投资作为工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拉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于优化供给结构,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多措并举稳增长、促转型,提升投资能力,切实发挥制造业投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和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

  一是稳定工业增长,全面提振信心。2021年,我国工业经济抵御了散发疫情、局部汛情、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等多重压力,实现了平稳增长。2022年,工业经济仍面临诸多压力和不确定性,工业生产应在“稳”的基础上适度求“进”,扎实做好能源供给、稳定价格、补链强链等多方面的工作,打通堵点卡点,畅通工业经济循环。同时要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继续落实落细各项降成本措施,着力为制造业中小企业减负,提升制造业企业投资活力,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二是促进企业转型,拓展投资空间。继续加大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投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改投资,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强碳减排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扩大绿色低碳投资。鼓励企业聚焦制造业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加大投资布局,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三是完善企业投资环境,提升投资能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环境,破解制约民间投资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强调在碳达峰碳中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下,聚焦重点领域,加大“两新一重”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各地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科学研判和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把握适时适当原则,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