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来源:《红旗文稿》2022/102022-05-28 10:19

  作者: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

  “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办好思政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强大动力。

  “蒙以养正,圣功也。”在任何国家,“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都是高等教育绕不过去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高校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品德、坚定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好老师”“大先生”队伍。

  “师者,人之模范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成为这样的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教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习近平总书记将这其中的道理阐释得非常透彻——“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真正做到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思政课的“好老师”“大先生”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任,在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更高一层的标准和要求是,思政课的“好老师”“大先生”,必须是让学生信服和尊重的大学问家,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使其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丰沛学术资源。办好思政课,必须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只要有了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一定会办得越来越好。

  思政课要有面向新时代、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创新,要构建和完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注重高校本硕博学生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一体化建设,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学生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善于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也就是说,要在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其学理哲理道理的基础上,使思政课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真正在学生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将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善用“大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现实关怀和社会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这些都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绕不开的热点难点问题。

  我们要构建和完善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大思政课”,就必须聚焦“两个大局”“两个百年”的时代背景,将亿万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丰富而生动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扎根广袤的中国大地,面向火热的社会实践,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的故事。

  要讲好故事背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引导学生大力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进一步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要有宏大的历史视野,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把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史的历史脉络、历史经验和历史底蕴讲明白、讲清楚,讲好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的思想认识,引导学生理解我们的定力和底气之所在、决心和信心之所在,让“大思政课”始终充满新思想砥砺的深度、新理论阐发的力度和社会关怀的温度。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