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合力画好大学生就业“同心圆”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合力画好大学生就业“同心圆”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06-10 09:44

  作者:姜姝(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近日,教育部强调各地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对任何形式的就业统计弄虚作假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这“四不准”的纪律要求,正是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就业率“注水”、学生“被就业”这一乱象出台的,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点赞。

  对于刚刚走出菁菁校园的毕业生而言,今年的求职季并不轻松,约有1076万名大学生置身其中。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就业供需结构存在着重重矛盾,招聘两头抢手中间遇冷等问题凸显。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就业率往往作为社会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于是出现了虚假就业率的怪现象。被强行“催高”的就业率,本质而言就是高校促进就业领域的“唯流量论”“唯政绩论”。不交就业证明就不发毕业证、就业情况同招生规模挂钩、学生“被就业”等负面现象,不仅使学校本身产生信誉危机,还会使社会产生人才信任危机。这种“吹”出来的就业率,会导致大学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环境都会有不良影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育人才、促就业的关键主体,高校如何与毕业生双向奔赴,搭建岗位人才供需匹配“缓冲区”,合力画好大学生就业“同心圆”?一方面,高校要踏实促就业,为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供深层次解决方案。当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频频向就业市场释放红利,各地政策“大礼包”频频助力。高校要同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保持紧密联系,校企协同,合作培养满足市场跨界、跨专业、综合化人力资本需求的人才。

  要助力毕业生们勇于接受就业大考的洗礼,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紧扣国家与时代发展脉搏,得其所、安其心、乐其业。漫漫求职路上,毕业生所面对的困惑不能仅靠个人来排解,学校应该助其一臂之力,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就业帮扶指导、就业检测反馈等务实暖心之举。尤其随着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灵活就业、“慢就业”等新型就业方式不断出现,高校与毕业生更应该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双向发力、携手共赴、逐梦明天。只有踏踏实实做好促就业工作,坚持就业服务精准化,努力为毕业生搭渠道、拓岗位、稳就业,才能打好就业服务的精准牌。

  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实事求是地做好就业统计,保证就业率数据的精准性,构建科学平衡的评价体系。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高校必须牢牢坚守立德树人,促进人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就业率打假是当前着力加强诚信教育、上好毕业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课”、为社会输送诚实守信高质量人才的题中之义。部分毕业生在离校前如果虚构毕业去向、给求职简历注水,是自毁就业诚信。

  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毕业生要接住“橄榄枝”,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求职力,在严格自律中寻找新天地。高校要从根本上转变“盖个公章就是就业”的粗糙认定方式,多关注学生中长期就业质量,并建立就业观察跟踪服务机制,让就业率指标摆脱利益的羁绊、卸载功利的重负。如此,才能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掌握专业设置、学校综合实力、大学生就业整体趋势,进而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只有在就业率数据上“不敢作假、不能作假、不必作假”,高校才会更好地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千方百计开拓岗位、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上。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