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

来源:河南日报2022-07-26 11:23

  作者:杜本峰、郝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医药智慧和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更要找准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聚焦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着力中医药特色与内涵发展、转型与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面临的机遇

  中医药事业发展在国家战略的带动下进入崭新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发布,更是为中医药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及中医药事业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并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健康服务需求拓宽了中医药服务领域。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指出,全世界范围内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病的占20%,其余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黄帝内经》已有“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这个“未病”就是机体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的阴阳失衡、气血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等问题,但又没有进入真正的疾病病理状态,属于亚健康。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亚健康调节、慢性病治疗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带一路”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化、全球化。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医药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项目稳步推进,这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发展机遇,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与沿线国家和组织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共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开办了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契机。

  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医药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不健全。中医药源于经验医学,缺乏全产业链系统性标准体系,同时,中医药材生产水平还存在标准不高、新技术新方法推广程度较低、科技水平滞后等问题,造成中药材粗放的生产加工模式,导致中药材药性减退,进而影响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急需加强。目前,中医教育规模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客观需要,中医药专业的培养方式西医化明显,简单套用西医培养模式,多年以来难以出现张仲景式的名医大家。“课本式”教育方法背离了中医的培养规律,与临床实践脱离,“产学研用”模式不能充分利用,中医技艺手法传承不足,中医临床学科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较低,导致中医药理论多年来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医药市场规范化程度低。健康已成为一种消费需求,中医药在健康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备受推崇,但还存在养生保健市场虚假宣传、不法行医、售卖虚假等现象,亟须健全监督措施和市场体系。

  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中医药学的独特性是它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学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体现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中医药学本质特征是从整体、功能、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生命的规律和疾病的演变;在实践中注重以人为本、三因制宜、整体调节,体现为个性化辨证论治,天然化的用药,因此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对推动中医药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深入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推进与中医药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标准化管理,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筑牢传承基石,形成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周期覆盖。遵循中医药特点,持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构建起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网络教育和终生教育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教育体系。推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研究,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丰富中医药知识理论体系内容,做到“古为今用”,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协调创新,加大中青年段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找准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向,发挥好高层次人才在队伍建设中的“领头雁”作用,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药进入国家创新体系。

  加大财政支持,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健全监管和评价体系,构建一套既具有健康服务效果又蕴含中医特色的科学评价体系。夯实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加大政府对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创新中医药管理模式,规范市场行为。

  构建中医特色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的健康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的政策支持方式,支持建设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开展中医医联体建设,持续支持以县级中医院为重点的基层中医院建设,推动中医药优质服务下沉,为居民提供精准的各项健康服务。打造一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构筑“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创新“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加速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智能化开发与应用,聚集分散资源,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大数据在中医药行业的应用程度,充分展现中医药在健康干预、体质辨识和中医调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