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民俗文化是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民俗文化是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08-18 10:02

  作者:常山(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

  青年大学生群体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青年大学生心中植入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种子,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国家文化和教育部门大力倡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使之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青年一代要坚定文化自信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影视、网络媒体、游戏、文学等手段渗透我国主流文化,以推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和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模式,妄图影响和改变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不良影响下,相比于崇拜英雄和模范人物,一些青年更崇拜所谓的娱乐明星;个别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出现一定的“西化”趋势,精神世界被拜金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逐渐侵蚀。

  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青年思想认识陷入困惑彷徨、人生抉择处于十字路口时,我们要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勇往直前,要有针对性地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针对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现象,学校教育进行了多方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现在的大学生坚定了文化自信,不再只对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趋之若鹜,对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二十四节气等富含民族情感和记忆的民俗事象越来越熟悉。这些看似平常的时节、节气和民俗事象,带着“土气息”“泥滋味”,非常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容易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接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定文化自信。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巧妙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引领广大学生基于火热的时代生活,形成健康而富有文化韵味的生活方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民俗文化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的力量,铸就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文化是体现人本质和创造性的存在,也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一个人精神家园的核心,并为其实践认知活动提供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体系功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坚守与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本源文化的充分肯定,也是民族文化穿越时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更是民族凝聚力、自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民俗文化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又被称为民间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大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俗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综合体概念。首先,民俗文化是一个纵向的文化综合体。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衍生出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类型,如岁时节日、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家族谱系、游艺民俗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与当代文化相比较,表现为一个纵向时间的概念,是一个族群长期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精神归宿。长期以来,民俗也和大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很多传统民俗经过整合、变异和发展,已经作为新的民俗事象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并参与和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格。例如,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除夕之夜,家人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当前一种新的“守岁”习俗方式;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吉祥表情包、电子红包、短信祝福等代替了传统登门拜访的拜年方式;近几年,在清明节、中元节兴起网上祭祀文化;等等。虽然传统民俗的外在形式发生着变化,但家族团聚、共享天伦、祈福纳祥的民俗文化内核没有改变。

  其次,民俗文化是一个横向的文化综合体。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地域不同,各地民风、习惯、观念不同,从而形成了缤纷多彩、形态各异的民俗文化类型。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种类型的民俗文化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地域的特定文化基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数民俗文化类型经过长期流传积淀、演变融合,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培育和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这一更大的文化综合体,也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图式背景。民间文艺研究者冯骥才认为,“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赋予我们情感和血肉”。民间、民俗文化承载了民族的情感和记忆,其主要特性在于民间性、大众性、习俗性。因此,民俗文化又被看作记载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发展脉络的活化石,蕴涵着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精神本源和文化图腾。它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民族心理的遗传密码,延续着华夏子孙的血脉和族群认同,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珍视的文化宝藏,也是值得当代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深入学习、探究的重要文化主题。

  保证高校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品质和效果

  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文化精神面貌所暴露出的问题,以民俗文化课程思政为抓手,激发起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可,是塑造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强化民俗文化课程思政中的情感素质教育。民俗文化更多的功能在于其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因此,高校民俗文化教育应强化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其次,民俗文化的典型特征亦在于,它是生活的文化,或者说民俗文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对民俗的文化溯源应抓住民俗文化的生活化特色,用民俗文化的魅力来感染当代大学生,使其发现民俗文化作为精神财富的宝贵和精彩之处,让民俗文化中的仁爱孝悌、诚信知报、修己慎独、克己奉公、担当奉献、见利守义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和美德植入当代大学生心灵,成为其日常生活为人处世奉行的圭臬。这样才能有利于消解西方个人主义、“普世价值”、消费文化等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抵御其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袭和渗透。

  目前,关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教育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很多高校的民俗文化课程思政内容浅尝辄止,缺乏系统化的民俗文化思政教学体系架构和拓展性研究。大学生心智已经相对成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理性地分析相关文化现象。因此,单纯以说教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其结果往往流于表面。所以,民俗文化课程思政应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以启发式、探究式学习为主。例如,高校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邀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通过讲座、现场演示等方式,使学生能直观立体地了解地方民俗文化,提高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开展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和相关课题申报,深化对民俗文化的理性认知,有效地促进民俗文化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最后,引导大学生群体从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层面找到与各自学术研究领域的链接点,将传统民俗文化价值置于时代文化语境下进行综合考量,进而融学于趣、化教于心,在专业领域、时代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之间找到文化共振点和价值平衡点,以此保证新时代高校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品质和效果。

  传统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担当奉献精神等,是在当前伟大变革时代,团结动员起全体优秀中华儿女奋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经过百年跌宕起伏,坚韧不屈、开拓进取、重新崛起的重要文化支撑和内在驱动力。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