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学科建设是实现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学科建设是实现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来源:学习时报2022-09-09 09:46

  作者:汪明义(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今年4月,教育部联合八部门发布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同时开始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意在推进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844万人,其中基础教育教师1586万人(含特殊教育),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尽管我国现行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打通了非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通道,但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主渠道依然是高等师范教育。因而,建设高质量的师范教育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肯綮。

  师范教育学科建设是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

  人类知识的不断丰富,促成了知识分类,学科即是人类知识进化和分类的结果,学科发展的水平体现了人类知识发展的水平。今天的高等教育是按照现代学科分类进行建设,承担着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任。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两个重要内容,科学研究为人类创造新知,人才培养则为创造新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课程育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要高质量的课程。而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课程知识的建构,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与基础教育不同,它的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在兼顾基础性的同时,更看重前沿性和创新性,这决定了其课程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

  同样,高质量师范教育的课程及课程体系应以相关学科建设为基础。从教师专业知识建构的角度看,中小学教师要胜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至少需要相关课程所属母体学科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前者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在师范生教育课程体系中体现为母体学科课程;后者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未来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体现为教师教育课程。这样的知识结构需求决定了师范教育学科建设应由母体学科和教师教育学科共同构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师范教育相关母体学科建设相对成熟。长期以来师范大学的母体学科与综合性大学在同一建设轨道上,学科建设相对成熟,水平相对较高,为建设优质的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师范生的学科知识建构不应窄化为基础教育相关课程内容,而应坚守该学科应有的宽广性和超越性。在给师范生奠定扎实的母体学科知识的同时,也给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空间。

  相对而言,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不尽如人意。至今教育学一级学科下没有正式设立“教师教育”二级学科。由于教师教育不是独立的一级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下也无教师教育二级学科,所以事实上在师范教育专业建设中教师教育学科缺席。本应为师范专业最重要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至今缺乏统一的学科建设标准,这导致各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成为自主行为,各自摸着石头过河。在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的学科建设规划下,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相对滞后,教育学科的人才队伍(包括学科教学论教师)建设在各师范大学也普遍滞后,教师教育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这样的学科建设状况,不利于实现师范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当前要提高师范专业水平,建设一流的师范专业,亟须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在国家层面明确确立教师教育的学科地位,并制定学科建设标准,为教师教育课程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学理基础。

  优质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是一流师范专业建设的核心

  任何学校的教育改革,课程都是关键,高等院校也是如此。我国近几年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高校本科课程建设,从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到国家一流课程,打造了一系列的国家级“金课”,各地也打造了一大批各类省级“金课”,极大促进了高校的专业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高水平师范育人体系建设的关键也在课程,优质的课程体系是高水平师范教育的保障。“强师计划”提出“坚持质量为重”,要求师范院校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育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可见,优质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是一流师范专业建设的核心。

  师范教育课程除通识课程外,专业课程主要由母体学科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由于母体学科相对成熟,母体学科课程体系也相对成熟。目前亟须加强充分体现“师范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可从“懂教育、会教育、善教育”三个层面进行建构。第一个层面是“懂教育”类课程,这类课程应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经典论著导读、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等,帮助师范生掌握教书育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懂得教育是什么,好的教育是怎样的。第二个层面是“会教育”类课程,这类课程指向教学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基本功、各学科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心理辅导、课程开发、现代教育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自我规划等课程,帮助师范生形成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这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课程模块。第三个层面是“善教育”课程,主要指实践教育。“善教育”既是课程模块也是培养目标,所谓“善教育”即不仅具备教育情怀和基本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能较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要达到“善教育”的目标,单靠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很难实现。师范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师范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善教育”的课程,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建设,还涉及实习学校标准建设、双导师队伍建设、系统化全程化的见习实习研习方案设计等等。

  一流师范专业是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的标志

  师范教育是我国近现代以来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多年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遗产。近年时时能听见赞美1949年以后我国设立的中等师范学校的声音,这里面固然有“中师人”对青春、对过往的怀念与追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年的中师以培养小学教师为己任,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所有课程围绕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努力,均是举全校之力建设这唯一的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小学教师。但这种学校即专业、专业由课程支撑的模式,缺乏学科建设的支持,已不能适应当代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以专门化为特点的中等师范学校已经成为历史,原本就带有一定综合色彩的高等师范院校则更加综合化。时至今日,一所师范大学拥有的专业动辄几十上百,师范专业已成为高等师范院校众多专业之一,正是这其中“之一”的专业为我国的中小学培养着各门课程的教师。问题不在于师范院校专业设置多与少,而是如何建好这其中“之一”的师范专业,一流的师范专业建设应当是高水平师范大学的重要标志。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原本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师范教育是高质量基础教育的保障,基础教育又反哺师范教育的发展。一流的师范专业应按照国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打开思路,开放办学,与基础教育学校共同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让职前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这样才能实现“强师计划”的目标,构建一个以师范院校为主体,以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这样也才能真正实现师范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水平的教师。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