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道路自信何以更加坚定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道路自信何以更加坚定

来源:人民日报2022-09-26 09:32

  作者:任理轩

  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成就,一个个亮丽闪光的数字,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景,记录和标注着新时代10年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付出的辛勤汗水、留下的奋斗足迹、取得的宝贵成果、开创的广阔天地。纵观古今中外,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我们的道路自信更加坚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壮阔宽广

  坚定的道路自信,来自伟大的社会变革,来自丰硕的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而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走出一条现代化新道路,彻底打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科学指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让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越性,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前所未有地推动人类进步,也前所未有地推动文明发展。我们党深刻把握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牢牢立足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创造性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领导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让伟大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时代光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不仅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上都有新的创造,而且推动实现五大文明内在统一、协调发展。这是独立自主开创的文明新形态,不是对任何其他文明形态的简单模仿或“再版”“翻版”,也不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的局部修补和改良,而是在思想理念、制度体系、发展道路、人文精神、社会实践等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文明体系。这是激活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文明关于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重视挖掘5000多年中华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体系之中,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是和衷共济、天下大同的文明新形态,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的文明创造,在人类文明谱系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走在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前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郑重宣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掷地有声的话语,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的前进步伐,变成可见可感的发展硕果。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关键一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不断筑牢、基本制度更加完善、重要制度不断创新,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空前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日益强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断深化

  思想光芒照耀奋进之路,理论力量激扬复兴气象。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新的科学认识,为坚定道路自信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相统一。风雨不动安如山,赖有砥柱立中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10年,我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引领中华民族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成为目标相同、利益一致、相互交融、同心同向的整体,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相统一,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形成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的局面,才能把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才能把14亿多中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团结奋进。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道路刻印奋斗足迹,连通远大理想;承载过去,通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新时代10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经过近代百年的不懈探索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我们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新时代10年实现了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正是因为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才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新时代的开拓性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战略安排,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明确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路线图”“任务书”,而且符合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10年,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大力度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扎实迈进。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才能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才能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坚持弘扬中华文明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立足中国独特国情、着眼解决中国问题而内生出来的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彰显鲜明中国特色;同时,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挺立人类文明发展潮头。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新时代10年,我们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正是因为坚持弘扬中华文明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既更好发展自身,又更大造福世界。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新时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意气风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坚定道路自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党在重大时刻凝聚共识、果断抉择的关键,是党团结统一、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各项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勇敢面对“四大考验”,坚决战胜“四种危险”,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前进道路上,我们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就一定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二者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才能厚植共同富裕基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只要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坚定的决心、信心、恒心,以强大的志气、骨气、底气,昂首阔步迈向未来,就一定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理轩)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