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2年9月1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光明网、《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一期在北京举行,共同探求正确理解共同富裕和更好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大问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作题为“可持续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前提”的报告。为汇聚各界共识,共同探求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与实践路径,光明网对报告内容予以刊发。
作者: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今天讨论共同富裕问题,破解对共同富裕的误读,需要明确三个方面。
第一,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共同富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普遍追求的社会形态。特别理想的渊源是不容忽视的,从中国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到欧洲近代以来的社会主义,都存在共同富裕的理想。只要这个理想还在,不管多么困难人类都会不断追求这样的理想。
二是共同富裕是人性所指。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贫困是大家所厌恶的,世界上除了一些特殊的社会群体,没有人会喜欢贫困。但同时我们也不喜欢富而不公,即少数人很富裕、大部分人很贫困。这就可以解释英美国家这些年来为什么民粹主义崛起。虽然这些国家生产力非常发达,富裕程度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高,但是因为社会富而不公而被人们所厌恶。
三是共同富裕有利于可持续经济发展。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共同富裕涉及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之间的关系。资本生产了产品,这些产品要卖掉才能转换为利润和财富。如果劳动者过于贫穷,买不起资本生产的产品,那么资本的可持续发展是有问题的。从消费社会的视角来看,大家都认为可持续经济发展可能要从内部消费、消费社会入手。那些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国家往往是消费社会,像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其原因就包括中产阶层减少导致消费能力减少的问题。
四是共同富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演进必然,是很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心血来潮。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步就是要解决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之前,邓小平同志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历史上彻底摆脱贫困,下一步就要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
第二,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提出以后,无论是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大多是从三次分配的视角来理解共同富裕,但在学术层面并没有将共同富裕和分配之间的关系解释好。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第三次分配讲补充,这样的表述需要从学理上做进一步论证。
当然,初次分配讲效率,但是初次分配也要讲公平,并且初次分配的公平是最主要的公平。我们鼓励劳动致富,就必须通过劳动解决我们基本生存发展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就业、不能通过劳动所得过上体面的生活,更无法通过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致富。初次分配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在其中也扮演一定的角色,如很多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最低工资制度,通过法律规定劳动者应该获得的合法权益。
再分配应当讲公平,但是再分配也要讲发展。各个国家都是通过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再分配来调节经济、刺激经济发展的,如果只讲公平,经济发展就会变成“分蛋糕经济”而不是“做蛋糕经济”。即使在西方经济体中,再分配也要扮演继续“做大蛋糕”的角色,至少是稳定大的“基本盘”的角色。
第三次分配主要是企业家慈善行为,彰显的是社会责任。三次分配要健全法律体系以鼓励企业家通过慈善捐赠履行社会责任。知识界要肩负起准确理解分配的责任,切忌在缺乏理性认识条件下进行解读。
第三,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首先,上不封顶。如果规定一个人收入和财富的上限,第三次分配将不复存在。如果一方面希望企业家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限制企业家赚更多的钱,这是一个悖论。我们应该鼓励企业家赚更多的钱,因为企业家是一个难得的群体、是一个能人群体,社会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企业家。但与此同时,也要用法律、政策来鼓励企业家做慈善,促进他们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其次,必须要保护比较脆弱的社会群体,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公共住房等政策,来保障他们的生活。如今,我国的道路、桥梁、高铁等“硬基建”基本建设完成,5G、智慧城市等新基建也正在进行。接下来,我们要将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公共住房等“软基建”建设起来,既保护好社会相对脆弱的群体,也为促进社会流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奠定良好基础。
再次,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但在总人口中占比不到30%。如果按照有60%-70%的中产者才可称之为“中产社会”的标准来看,我们距离真正的“中产社会”还存在距离。其中,搞好“软基建”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而言至关重要。
相关链接:
【理响中国】从生态文明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化问题的科学回答
【理响中国】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理响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世界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