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意蕴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意蕴

来源:天津日报2022-11-07 10:00

  作者:刘学、韩广召(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宣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意蕴,增强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深刻阐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情意蕴

  大国之大,在于人口规模之大。超大型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世纪性难题。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独有的人口规模巨大这个基本国情,既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势和红利,更是检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质量和成色的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级”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级”都会变得很大,这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我们要坚持从人口规模巨大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将为之改变。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深刻阐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意蕴

  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从我们的责任就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新时代10年,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奇迹。新征程上,我们党将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体中华儿女必将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幸福和荣光。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刻阐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意蕴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富口袋”、实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也要“富脑袋”、实现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经济建设高潮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当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矗立在中华大地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也应高耸于天地之间。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定能顺利向前推进。新征程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刻阐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意蕴

  大自然是万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以往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虽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进程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深刻阐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和平意蕴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关乎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过往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往往伴随着战争、殖民和掠夺,是以本国为“刀俎”、以他国为“鱼肉”并予取予求的现代化。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源于对中华文明底层基因的深刻领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认知,对人类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从一穷二白农业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中国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和维护和平。新征程上,中国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