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

来源:人民日报2022-11-08 09:55

  作者:冯鹏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要从哲学上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深厚哲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常用常新、永不枯竭的理论宝库,为人类思想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更新和彻底解放开辟了广阔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党内首先是党的高级干部中,要提倡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胡锦涛同志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践表明,高度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厚思想理论基础,是我们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而且坚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同志在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指出:“建议大家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著作,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强调党校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在于指导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意义在于把握和引领时代。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全面把握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考察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等等。这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提供了重要哲学基础。

  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从哲学上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就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强调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就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创造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哲学基础,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学习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系统、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研究提出解决重大时代课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