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及文化传承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及文化传承

来源:经济日报2022-12-08 10:08

  作者:周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的文明。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上,陆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相互联系的文化纽带、血脉相传的言行准则。诸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都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之所以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扎根、开花、结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同我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信奉的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古人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有差异,是合情合理的,天下万物能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合理的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易经》中论述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凝练概括。在传统文化中,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欲胜人者,必先自胜”等,都是强调不依赖他人,立足于自立、自主、自强。这些理念赓续流传,启迪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特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又努力倡导并践行与世界和谐共处。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强调以民为本、以民为先的经典论述,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具有进步意义。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也必然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无疑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不懈奋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现代化建设,凭贡献分享发展的成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强大的合力。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追求和理想,早在先秦时期的传统典籍《周易》中,就萌发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等表达了我们祖先对强国富民的憧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既追求丰衣足食,又追求人格尊严,讲究仁义礼智信,期盼社会风气和顺,憧憬物质生活充实、道德境界高尚、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同世界。

  这些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取得了明显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丰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早在战国时,庄子就在《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要抱敬畏感和感恩心。中国人民赞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幸福场景,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丽景观,向往风调雨顺、河清海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太平景象。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老路,不搞“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破坏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方面,自古就秉承“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的精神,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没有称霸的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声明我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中国作为既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苦难的东方古国,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摒弃“国强必霸”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我们务必珍惜,不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科学智慧、格物究理的精妙方法、修身处世的高尚理念,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文化源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