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带一路”: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一带一路”: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

来源:经济日报2023-01-19 09:41

  作者:李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过去这些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无论是在器物层面还是在理念层面都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国际公共产品的特性。新时代新征程,以惠民生、高标准和可持续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将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方向。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一是深化政策沟通。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先导与重要保障。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充分沟通协调,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国际合作共识。二是加强设施联通。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互通互联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提升贸易畅通。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着力点,是推动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贸易增速总体放慢的背景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经贸投资合作不断拓展,贸易方式不断创新,贸易畅通迈上新台阶。四是扩大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我国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金融合作,推动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五是促进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根基和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民心相通的具体体现。除了自身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一带一路”建设亦对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构成了补充和完善。

  总的来看,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其一,“一带一路”建设以“丝路精神”为指导,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其二,“一带一路”共建国中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其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瓶颈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互联互通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参与国际分工奠定了基础。其三,多元化合作机制既为不同类型共建国家开展合作提供了便利,也为“一带一路”与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对接创造了条件。其四,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为解决全球治理赤字开辟了新路径。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但仍面临重要机遇。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以构建健康丝绸之路、推动“小而美”项目建设实现惠民生目标。“一带一路”建设第一阶段的重点是以基础设施为主的互联互通项目。这类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的特征。中国推出了健康丝绸之路以及“小而美”项目,这将给普通民众带来直接的收益。未来还要不断深化经济走廊建设,为促进区域发展、提升民生福祉作出更多贡献。

  第二,以构建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实现高标准目标。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展现大国责任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实践,体现了高标准要求,契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和数字化趋势。

  第三,以“硬联通”与“软联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目标。可持续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可持续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规则与机制化建设是重点内容,要根据合作的需要制定规则、推动机制化建设。面向未来,既要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还要强化制度规则“软联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