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1-19 09:55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光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推出“理响中国之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第五季”专题视频。13位党校教师以独特的青年视角,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生动鲜活的理论故事和“高颜值”的理论视频,推动广大青年与党的创新理论“共情”,打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品力作。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冉昊,解码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文字实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这张照片,是我在山东威海刘公岛上的北洋海军炮台遗址拍摄的。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这座炮台前驻足良久。当年,北洋海军在此惨败,刘公岛的沦陷,也基本宣告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现代化尝试——洋务运动的破产。从那之后,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试图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但都没有取得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推进。

  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式现代化”?

  纵观世界历史,各国现代化大体经历了两波浪潮。在第一波先发国家现代化浪潮中,各国都通过制度变革,实现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最终完成现代化,但是制度变革的方式却具有显著差异。英国是通过渐进改良、法国是通过激进革命、德国是通过建立民族国家、美国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各国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

  在第二波后发国家现代化浪潮中,在冷战格局下,这些国家要么模仿苏联模式,要么沿循英美道路。然而,那些模仿苏联模式的国家,特别是中东欧国家,在苏东剧变中纷纷改旗易帜,经济大幅衰退,社会长期震荡;而那些沿循英美道路的国家,起先不少发展不错,后来却纷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最终出现“东南亚泡沫”“拉美漩涡”。可见,无论是哪一种现代化,如果过度模仿别国模式,只是简单抄作业,最后都可能带来消极问题,其兴邦富国的伟业更是无从谈起。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如今,我们中国要用很短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现代化的路程,其速度、规模超乎一般,深度、难度、广度更是非比寻常。这就更要求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而不是一味复制模仿。因此,我们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否则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就可能遭遇挫折。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五条鲜明特色,我们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就拿人口规模来说,中国人口总量有14亿多人,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8%,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占全世界总人口不过16%。因此,我们大有大的好处,大也有大的难处,艰巨性和复杂性都成倍增加,这就更要求我们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再拿共同富裕来说,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让人民群众都过上美好的生活。我想起2016年,我和同事们到西藏调研,最远来到了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琼林乡南伊村。那里地处中印边境线、青藏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家想象中那个地方老百姓生活应该很艰苦。但是我们到那一看,老百姓住的房子很漂亮,生活得很巴适。我很好奇,就问当地干部:“你们怎么做到的?”当地干部竖起大拇指说:“中央政策好!我们藏族人住的是土坯和石头垒起来的房子,时间长了容易坏,现在政府出大头、村民掏小头,让每家每户都有能力把房子改造一新!”

  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拓宽增收渠道。今年7月,我到江苏扬州调研,那里的村集体把老旧厂房改造成电商基地,拥有几百个直播间,吸纳更多电商入驻、直播带货,这样一来,电商有了更专业的直播平台,卖出更多产品,收入更高了,给工人涨了工资;同时,村集体也增加了租金收入,作为集体资产给村民直接分红,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实现了一举多得、共同增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提低、扩中、调高”,通过精准脱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等多种渠道,努力解决城乡不平衡、东西不平衡、群体不平衡,我们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扎实迈进。

  未来,我们应该如何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给我们作出了详细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在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具体的部署,二十大报告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等十二个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描绘了详细的蓝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保证。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使之始终成为最可靠的主心骨,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偏航不易帜,确保广大人民拥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凝聚磅礴力量、实现民族复兴!

 

  出品人:杨谷 林振义

  总策划:陈建栋 孙晓莉

  总监制:吴丛丛 黄伟

  策划:蒋正翔 施墨

  监制:张晞 李澍

  统筹:韩丹 桑熙 陈航

  编辑:徐倩阳 刘梦甜

  编导:路天悦 梁爽 常世林

  设计:王爱民 杨经国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光明网联合出品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解码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党校公开课】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