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粮食安全根基夯得更实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把粮食安全根基夯得更实

来源:人民日报2023-01-20 09:33

  作者:程永波(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体现了我们党居安思危的深远考量和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总产量达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产量、提产能、强机制、增效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抓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的重要性,提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要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从数量、质量和生态层面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严格考核。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到位、质量达标。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改变农村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现状,加强建后管理和养护,做到建管并重,确保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切实推进种业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种源自主可控关乎国家核心利益,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健全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实施国家和省级两级管理,建立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保护机制,加快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扎实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强化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健全知识产权评价体系,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种子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的积极性。

  真招实策调动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离不开政策支持,要把中央帮扶政策贯彻落实到位。继续完善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制种大县等综合奖励政策体系,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粮食、油料和制种产业发展。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