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能技术如何与德育创新“共舞”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智能技术如何与德育创新“共舞”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02-22 10:15

  作者:阮博(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智能社会的运作模式和生活场景日益显现,人类正快速迈进全新的智能时代。智能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样式和思维模式的巨变,也重构着整个社会的教育生态。德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形态,在智能时代下既面临创新发展的崭新机遇,亦遭遇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唯有准确“识智”、积极“应智”和主动“求智”,德育方可实现与智能技术的“共舞”。

  智能时代德育的“技术红利”

  智能时代是人工智能技术获得广泛性应用的时代,人工智能乃是理解智能时代的“密钥”。人工智能作为前沿数字化技术之一,能够有效赋能德育,为德育的提质增效提供新契机。

  一是德育场域的时空延展。在智能时代,通过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智能技术,可以营造出全景化、多维度、交互性、沉浸式的德育环境新样态,突破德育受客观物理场域所限的窠臼。乘人工智能技术的“东风”,打造虚实结合、人机互动、实时共享、群智开放、沉浸体验等全新的德育场景,能够促进德育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物理空间与思想空间、社会空间与个人空间实现多线性延展。

  二是德育供需的精准对接。大数据和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件。相较于以往的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可依托算法注入并立足大数据的“喂养”进行深度学习,具有总结规律、呈现趋向、预测发展的强大能力。通过利用智能“画像”等技术,能够以显性化的方式呈现教育对象在德行方面的某些隐匿特征,从而提高德育供给的精准度、精确度、精细度,为开展个性化德育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在智能时代,德育更容易达到与教育对象内在需求的精准对接,从而实现德育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循环。

  三是德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人工智能能够助力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德育资源的价值。在德育资源开发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搜索、跨界融合、知识加工以及可视交互技术等,可以对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德育资源进行自动挖掘、快速获取和系统整合,从而使得德育资源开发走向高效化;在德育资源配置方面,人工智能能够助力媒介化的知识、信息、数据等转化为德育资源并存储于云智能平台中,德育主体只需拥有智能终端便可随时随地获取,这大大提高了德育资源配置的覆盖面和共享度。

  智能时代德育的风险隐忧

  智能时代虽已来临,但人工智能技术依然处于不断的迭代更新之中。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应用和治理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很大的优化改进空间。因此,要对智能时代德育的风险隐忧进行理性思量。

  首先,智能预设机制对德育过程生成性的消解。人工智能本质上是预先设计好的算法程序和数据模型,天然带有“预设固化”的特征。然而,德育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生成性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过程乃是德育主体与对象的精神交流过程,是二者通过思想传递、情感共鸣、智慧启发等生成起来的生命性互动,其中的许多环节是无法被技术性预设和程序化预定的。在智能时代,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会解构德育过程的生成性特质,使德育机械化、刻板化、单调化,让德育过程中难能可贵的人文性、情感性、创造性的因素被消解。

  其次,智能接受偏好对德育内容深度性的冲击。德育内容的深度性,具体指涉的是德育内容的思想深邃性、道德深刻性和教育深远性。在智能时代,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样式,容易使教育对象养成碎片化、具象化、浅表化、迅疾化的文化接受偏好,也容易使教育对象形成表面化、快餐化、情绪化、泛娱乐化的文化接受心态,从而渐渐丧失思想咀嚼、道德沉思、价值内省、情感共鸣、心灵对话、精神关怀的兴趣。这会压缩德育内容的辐射力,冲击德育内容供给的深度性。

  再其次,智能算法赋权对德育价值主导性的挑战。人工智能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算法承担起信息分发的“职责”。在智能时代下,由智能算法赋权所衍生的五花八门的“个性推荐”“猜你喜欢”“热点头条”中,不乏消极、负面、低劣甚至危险的信息。这是因为,智能算法赋权极易被强势的资本逻辑、异化的技术逻辑和扭曲的符号逻辑所裹挟,导致智能算法所推送的往往是缺乏正确价值导向的内容。在这种情态下,是非、善恶、美丑等各种异质性的价值叙事便在智能网络空间竞相争艳和自由流转,德育价值的主导性将面临严峻挑战。

  智能时代德育的适应性创新

  要利用好智能时代的“技术红利”,同时规避智能时代所带来的风险隐忧,就要构建“智能德育”体系,推进智能时代德育的适应性创新。

  一是锻造智能德育队伍。构建智能德育体系,关键在教师。锻造一支深谙智能时代信息生成传播规律、算法创制运用规律、道德接受内化规律的智能德育队伍,是破解智能时代德育所面临的诸多风险挑战的应然指向。为此,要让德育教师树立“立德树人为‘体’,智能技术为‘用’”的理念,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主动“拥抱”智能时代。一方面,要让教师坚守德育的本真价值,不忘德育的立德树人初心,不能沦为智能技术的“木偶”;另一方面,要让教师确立与智能时代相匹配的思维方式(如生成性思维、预测性思维、精准性思维、协同性思维等)和教育理念(如个性观照、精准滴灌、跨界融合、多向互动等),积极提升自身的智能素养。

  二是善用智能德育模式。智能德育模式,是指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德育新样式,涉及德育内容的智能呈现、德育方法的智能运用、德育载体的智能拓展、德育场景的智能改造、德育话语的智能传播等。在智能时代,善用智能德育模式,能够优化德育供给,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善用智能德育模式,意味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机嵌入德育过程,构建起适用于德育实践的智慧教育体系。同时,善用智能德育模式,也意味着坚持“德行为王,技术为辅”原则,注重用德育价值之“道”来驾驭智能技术之“器”,规避因智能技术在德育领域深度扩散和过度使用而导致的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

  三是健全智能德育机制。智能德育要取得良好效果,离不开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健全智能德育的主体培育机制。要满足智能德育对德育主体提出的新要求,就要健全智能德育的主体培育机制,使德育主体能够生成与智能时代相匹配的智慧思维、技术素养和价值理念。其次,要健全智能德育的风险监测与应对机制。在智能德育运行的各环节,都应配以相应的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理机制,以保障智能技术助推德育目标的实现。最后,要健全智能德育的协同管理机制。若德育大数据的共建共享存在阻滞,“智能德育”便会难以推进。因而,健全协同管理机制,是智能德育有效运转的题中之义。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