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能技术如何与德育创新“共舞”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智能技术如何与德育创新“共舞”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02-22 10:15

  作者:阮博(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智能社会的运作模式和生活场景日益显现,人类正快速迈进全新的智能时代。智能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样式和思维模式的巨变,也重构着整个社会的教育生态。德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形态,在智能时代下既面临创新发展的崭新机遇,亦遭遇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唯有准确“识智”、积极“应智”和主动“求智”,德育方可实现与智能技术的“共舞”。

  智能时代德育的“技术红利”

  智能时代是人工智能技术获得广泛性应用的时代,人工智能乃是理解智能时代的“密钥”。人工智能作为前沿数字化技术之一,能够有效赋能德育,为德育的提质增效提供新契机。

  一是德育场域的时空延展。在智能时代,通过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智能技术,可以营造出全景化、多维度、交互性、沉浸式的德育环境新样态,突破德育受客观物理场域所限的窠臼。乘人工智能技术的“东风”,打造虚实结合、人机互动、实时共享、群智开放、沉浸体验等全新的德育场景,能够促进德育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物理空间与思想空间、社会空间与个人空间实现多线性延展。

  二是德育供需的精准对接。大数据和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件。相较于以往的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可依托算法注入并立足大数据的“喂养”进行深度学习,具有总结规律、呈现趋向、预测发展的强大能力。通过利用智能“画像”等技术,能够以显性化的方式呈现教育对象在德行方面的某些隐匿特征,从而提高德育供给的精准度、精确度、精细度,为开展个性化德育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在智能时代,德育更容易达到与教育对象内在需求的精准对接,从而实现德育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循环。

  三是德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人工智能能够助力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德育资源的价值。在德育资源开发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搜索、跨界融合、知识加工以及可视交互技术等,可以对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德育资源进行自动挖掘、快速获取和系统整合,从而使得德育资源开发走向高效化;在德育资源配置方面,人工智能能够助力媒介化的知识、信息、数据等转化为德育资源并存储于云智能平台中,德育主体只需拥有智能终端便可随时随地获取,这大大提高了德育资源配置的覆盖面和共享度。

  智能时代德育的风险隐忧

  智能时代虽已来临,但人工智能技术依然处于不断的迭代更新之中。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应用和治理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很大的优化改进空间。因此,要对智能时代德育的风险隐忧进行理性思量。

  首先,智能预设机制对德育过程生成性的消解。人工智能本质上是预先设计好的算法程序和数据模型,天然带有“预设固化”的特征。然而,德育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生成性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过程乃是德育主体与对象的精神交流过程,是二者通过思想传递、情感共鸣、智慧启发等生成起来的生命性互动,其中的许多环节是无法被技术性预设和程序化预定的。在智能时代,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会解构德育过程的生成性特质,使德育机械化、刻板化、单调化,让德育过程中难能可贵的人文性、情感性、创造性的因素被消解。

  其次,智能接受偏好对德育内容深度性的冲击。德育内容的深度性,具体指涉的是德育内容的思想深邃性、道德深刻性和教育深远性。在智能时代,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样式,容易使教育对象养成碎片化、具象化、浅表化、迅疾化的文化接受偏好,也容易使教育对象形成表面化、快餐化、情绪化、泛娱乐化的文化接受心态,从而渐渐丧失思想咀嚼、道德沉思、价值内省、情感共鸣、心灵对话、精神关怀的兴趣。这会压缩德育内容的辐射力,冲击德育内容供给的深度性。

  再其次,智能算法赋权对德育价值主导性的挑战。人工智能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算法承担起信息分发的“职责”。在智能时代下,由智能算法赋权所衍生的五花八门的“个性推荐”“猜你喜欢”“热点头条”中,不乏消极、负面、低劣甚至危险的信息。这是因为,智能算法赋权极易被强势的资本逻辑、异化的技术逻辑和扭曲的符号逻辑所裹挟,导致智能算法所推送的往往是缺乏正确价值导向的内容。在这种情态下,是非、善恶、美丑等各种异质性的价值叙事便在智能网络空间竞相争艳和自由流转,德育价值的主导性将面临严峻挑战。

  智能时代德育的适应性创新

  要利用好智能时代的“技术红利”,同时规避智能时代所带来的风险隐忧,就要构建“智能德育”体系,推进智能时代德育的适应性创新。

  一是锻造智能德育队伍。构建智能德育体系,关键在教师。锻造一支深谙智能时代信息生成传播规律、算法创制运用规律、道德接受内化规律的智能德育队伍,是破解智能时代德育所面临的诸多风险挑战的应然指向。为此,要让德育教师树立“立德树人为‘体’,智能技术为‘用’”的理念,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主动“拥抱”智能时代。一方面,要让教师坚守德育的本真价值,不忘德育的立德树人初心,不能沦为智能技术的“木偶”;另一方面,要让教师确立与智能时代相匹配的思维方式(如生成性思维、预测性思维、精准性思维、协同性思维等)和教育理念(如个性观照、精准滴灌、跨界融合、多向互动等),积极提升自身的智能素养。

  二是善用智能德育模式。智能德育模式,是指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德育新样式,涉及德育内容的智能呈现、德育方法的智能运用、德育载体的智能拓展、德育场景的智能改造、德育话语的智能传播等。在智能时代,善用智能德育模式,能够优化德育供给,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善用智能德育模式,意味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机嵌入德育过程,构建起适用于德育实践的智慧教育体系。同时,善用智能德育模式,也意味着坚持“德行为王,技术为辅”原则,注重用德育价值之“道”来驾驭智能技术之“器”,规避因智能技术在德育领域深度扩散和过度使用而导致的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

  三是健全智能德育机制。智能德育要取得良好效果,离不开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健全智能德育的主体培育机制。要满足智能德育对德育主体提出的新要求,就要健全智能德育的主体培育机制,使德育主体能够生成与智能时代相匹配的智慧思维、技术素养和价值理念。其次,要健全智能德育的风险监测与应对机制。在智能德育运行的各环节,都应配以相应的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理机制,以保障智能技术助推德育目标的实现。最后,要健全智能德育的协同管理机制。若德育大数据的共建共享存在阻滞,“智能德育”便会难以推进。因而,健全协同管理机制,是智能德育有效运转的题中之义。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