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回望新史学的传统

来源:北京日报2023-03-06 10:12

  作者: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开启的新史学运动至今一百多年了,中国史学面貌也确实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一方面享受新史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开辟新的学术路径、学术领域,另一方面实践新史学宗旨,丰富新史学的内涵。

  当时的历史学家似乎很难找到新的方式去改造旧史,编订新史

  在新史学发生之前,中国史学传统已经根深蒂固,花繁叶茂。自孔子以迄晚清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学不仅留下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历史著作,而且在史学表达方式上,几乎所有能想到的著述体例,都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历史学家想再发明一个什么新的方式,在20世纪开始那些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断代体、大事记、通志、图表、点评、史论……但凡能想到的体例无一不被发明。当时的历史学家除了在旧的框架下博览群书,排比史料,探幽发微,似乎很难找到新的方式去改造旧史,编订新史。

  不仅历史著述的形式如此,官方历史几千年所表达的内容也前后一贯,套用一句老话说,千篇一律皆为一家一姓之族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尽管也有食货志、天文志、律历志,乃至释老志、经籍志等,极大包容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正如后来许多新史学传承者所批评的那样,旧史学的最大问题是看不到民众,或者说人民的影子,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从来就是大而化之,既没有极为细致的数量分析,也没有底层民众的生活。这是旧史学的最大缺陷。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形是,中国文明素来自誉为举世无双,中国历史学也素来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不论是周边,还是15世纪之后的西方,他们看到了中国文明的优长之处,也从中国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学习中国的历史学,尤其没有学习中国历史学的著述体例,没有像我们这样始终如一地重视纪传体、编年体,重视帝王家谱、族谱。东西洋各国在近代实际上延续传承希腊罗马以来的历史学传统,注重分析,注重叙事,注重社会层面,而不是只注重英雄,使历史学沦为帝王家谱、族谱。

  新史学的出现为中国历史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

  西方因素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的历史学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乾嘉诸老对历史学应用层面的开拓,鸦片战争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如果仔细研索,内中多少都有外部影响在,尤其是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等,明白地提示了外部史学开始影响中国,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

  中国历史学真正发生“范式转移”还是甲午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的事情。如果没有政治上的转型,没有一个全新社会形态的出现,中国历史学当然也会缓慢地向东西洋各国靠拢,也会变化,只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政治面貌急剧变化,让文化的变化迅猛而剧烈。

  甲午战争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被迫接受外国人在各通商口岸的国民待遇,而这个国民待遇不是参照中国,而是参照东西洋已经近代化的各国。这些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像在东西洋各国一样自由生活,自由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活动。这个示范在最初阶段当然有风险,它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甚至伤害中国体制,谁也没有办法预测,但是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活动毕竟写进了条约,中国也没有办法完全不遵守。

  随着时间推移,通商口岸带给了中国示范意义,那时的“先富阶级”也争先恐后跑到通商口岸,用各种方式分享通商口岸自由贸易的便利。于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先前几十年只变其“末”不变其“本”,只要其“用”不要其“体”的洋务自强运动渐渐转向,维新变法渐渐成为时代主题。持续两千多年的“四民社会”开始解体,一个全新的资产阶级开始出现,中国社会也开始向自由资本主义转轨。

  近代中国的路径与西方、日本都很不一样。由于在甲午战前几十年,中国一直处在国家主义主导的发展顺境,缺少最起码的近代启蒙,思想的变化严重滞后。因为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期,除了郭嵩焘、郑观应少数智者略具忧患意识、近代思想,整个社会充斥着盲目的自信、乐观,莫名其妙的狂妄。于是,甲午战后因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发生,中国并不仅仅是调整和重构体制,也引进消化了一套完整的近代思想体系,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甲午战后中国学术的整体性变动。严复引进宣扬的“进化论”,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政治动力,而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历史观,中国历史学的重构、重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重构,有了严复提供的新思想资源,才真正成为可能。

  据此,我们去看章太炎、梁启超、陈黻宸、邓实、王国维等人,在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关于中国历史学的思考,就比较容易理解新旧时代转换之际学术进步的可能、力度与局限。

  新史学的出现为中国历史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自章太炎、梁启超之后,中国历史学的面貌完全改观,旧的史学范式至《清史稿》完成而走向终结,中国历史学渐渐与东西洋各国历史学趋于一致,这在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罗振玉、陈寅恪、陈垣、吕思勉、钱穆等人稍后的研究中,均有完美体现。

  一百多年过去了,新史学形成了自己的“小传统”,不再将历史学视为帝王一家一姓之家谱,而是广泛记录、分析社会的变动;也不再是简单的“资政”,而是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逼近真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