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复合教育者的诞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03-09 09:48

  作者:邓友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ChatGPT近日引起教育领域的强烈反应。教育对技术一直持谨慎态度。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也有一个著名的问题,叫“乔布斯之问”。这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提出的:“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面对ChatGPT,教育领域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对一个新技术反应这么快、这么强烈。全球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经历复杂的情绪。有的激情拥抱,畅想教育很快就会被颠覆了;有的惶恐不安,担心其可做研究生之能事,攻读学位的价值受到质疑;有的不以为然,认为可以像对待数学课上的计算器那样对待ChatGPT;有的强烈反对,比如,2023年1月23日,美国纽约市教育局禁止辖区学校的设备和网络接入ChatGPT。

  事实上,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已经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计算器、网络、手机,早已进入课堂。即便有类似ChatGPT这样的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也已经多年了。比如,美国关于数学解题的服务软件(Photomath)在2014年就有了,还有用于创建和归类在线记忆卡的应用(Quizlet)、在线学习服务和应用程序(Chegg)等学习工具,国内也有作业帮等。那么,ChatGPT有何不同?我们知道,ChatGPT依据2021年前的数据,依靠强大的算法,可以完成文本生成任务,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目的,生成不同风格的文本。它在技术上更先进、风格上更多元、使用上更友好。

  应该承认,这是一个技术强势的时代。社会和生活都是被技术推着往前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曾说,这个世界是技术的世界,这个时代是技术的时代。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曾预言过技术的胜利,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以技术为中介的社会。几十年过去了,技术发展的趋势更加强劲。

  海德格尔的《技术的追问》认为,技术的本质并不是什么技术的东西,如果我们执着于技术的东西,那么,通向技术本质的通道从一开始就被隔断了。技术问题的背后是哲学问题。面对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

  教师应是反思的教育者。目前大家都在热议,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会不会取代教师。我认为不会简单取代。但是,ChatGPT的到来,确实是教师重新审视其职业和专业基本问题的机会。与其说是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带来挑战和危险,不如说是教师面对新技术、新工具时,对教育和学习缺乏真正的理解与反思。法国当代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认为,人和技术之间是“延异”关系,各自都在不断生成和重塑,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虽然说教师依然是教育者,但是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确实会让教育生态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在教什么内容上变得复杂了。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一定会解放学生识记类的学习,但今天的教育体系,依然侧重识记类的内容。教师要想成为反思的教育者,就应思考在学习方式大变革的今天,学生怎么学;就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教我们所教的东西;就应该思考是否为思维而教、为素养而教,以促进教育、教学转型升级。再比如,在师生信任上变得复杂了。教师是成年人,是评价者,是支持新学习工具的一方,因为工具可以帮到他们;而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学习者,是被评价者,他们渴望学习工具,但被成年人认为是不好的,甚至是有欺骗性的。《财富》杂志嘲讽说,这是不是意味着信任的终结?学生对教师是知识权威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作业的信任等,都会面临重建的挑战。我们说,教师是反思的教育者,赋予了教育者以反思者的含义。

  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将成为制度化的教育者。斯蒂格勒认为,人是一种缺陷性的存在,依靠技术而存在,技术对于人来说不是消极的、沉沦的因素,而是一种积极的、历史的建构。技术是外在于人的,斯蒂格勒把人对技术的依赖性称作代具性。同样,教师也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也具有代具性。黑板、教科书、教具等,都是教师的代具。未来,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将成为新的代具,直到与过去的代具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存在。一旦如此,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因其智慧智能、因其全息全纳、因其快速反应、因其互动生成、因其拓展认知而成为教育者。特别是,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有可能因有助于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而成为了不起的教育者。

  学生应是自我教育者。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教育即自我教育,这是他在技术理性导致教育异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深刻命题。斯蒂格勒也认为,技术总是同时打开两个相反的可能性。今天说学生应是自我教育者,依然有防止技术带来人的异化的考虑。学生通过技术学习,不应是海德格尔担心的只有计算思维的世界,不应成为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而是通过自我教育,指向一个生命饱满的人。无论什么时候,教育都是人的事业,终极使命是培养“大写”的人。自我的建构,是他者的事情,更是自己的事情。

  反思的教育者、制度化的教育者和自我教育者,预示着复合教育者的诞生。

  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主张从实践角度关注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技术带来的影响。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还要靠实践来检验。应该说,目前的ChatGPT还不是问题解决高阶能力的替代品。我们讨论它对教育的影响,不能停留在现在的技术阶段,而要面向未来。今后的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对教育的影响可能更大。也许真正塑造未来教育的,不是现在的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而是未来的。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