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静(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并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发展,再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熟完善,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不断增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依旧任重而道远,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而积极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本领和能力,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强化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但是,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内仍旧存在重视GDP而忽视生态保护的政绩考核机制,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问题显著,部分党员干部强调形式主义,好大喜功,重视面子工程。对此,必须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和武装全党,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同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帮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以忽视甚至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引领党员干部认识到只有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优势必将转化为生态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官僚主义凸显,部分领导干部简单地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乡镇企业发展相对立,在整治企业中搞一刀切,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和群众的切身需要。对此,应该继续强化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工作,只有切实了解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群众的真实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在保障民众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整顿和治理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推动企业的绿色转型,将绿色理念贯穿落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二、构建良好的干群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但是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的局限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足,致使大部分群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注意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党员干部应该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倾听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难题,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全方位、多角度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落在实处。其次,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践行国家的生态保护政策,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和责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将人民群众团结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继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三、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和法治建设正日趋完善,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仍旧存在,必须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化建设。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坚决抵制“四风”,为敢抓敢干、真抓实干的干部保驾护航,对于推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干部要坚决遏制,从制度层面保证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能够落地生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通过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切实地履行落实,对于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态质量等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党员干部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杜绝享乐主义之风,深入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攻坚战;其次,从法制层面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落实。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并制定修改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同时《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明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重大偏差和失误,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产生恶劣影响的行为进行问责处分,从而将反“四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从法律层面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实施。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的良性循环,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我们要驰而不息地反“四风”,加强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本领和能力,调动企业、民间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落地实施,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向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