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做好“三农”工作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做好“三农”工作

来源:经济日报2023-05-18 10:27

  作者:刘大可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领会其中贯穿的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推动全党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新征程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新的历史方位,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还要看到,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也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必须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必须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一方面,要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另一方面,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就是立足整体,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来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着系统思维方法。一是注重系统性。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课题。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二是注重整体性。要完善规划体制,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编制,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切实解决规划上城乡脱节、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三是注重全面性。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四是注重协同性。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敢于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例如,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要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等等。

  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遵循法治理念,善于运用法治方法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思维。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具体到“三农”领域,法治思维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等等。

  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清醒的底线思维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其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其二,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农业现代化要保证土地数量和质量。要结合实际,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其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总的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三农”工作的生动实践。(刘大可)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