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构人类社会现代化叙事逻辑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重构人类社会现代化叙事逻辑

来源:北京日报2023-08-21 09:57

  作者:唐亚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现代化叙事

  我们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分析,按照传统现代化叙事方式,有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两种划分方法:前者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形态”的线性划分方法;后者是按照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划分方法,尤其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二元划分及其转型,成为一种普遍的现代化叙事方式。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摘选》中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三形式说”,即人的依赖关系社会、物的依赖关系社会与人的自由关系社会。这种基于生产力的发展标准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形态之上的人类社会形式的划分方法,更有穿透力和说服力,在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如今学术界讲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通常是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个背后就暗含着生产方式的变迁这一评价标准。由于这种划分方式过于强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二元对立以及从前者向后者的必然转型,由此也带来了理论分析与实践进展方面的一些不足。这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观点,背后实际上秉持着一种历史进步主义的标准,即由工业化而引发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整体性变迁过程。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代化叙事的一般模式。

  现代化叙事的分叉: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的类型化区分

  出现了现代化叙事的一般模式,为什么又出现了现代化叙事的分叉,尤其是所谓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的类型区分方式呢?回过头看,我们讲马克思眼光高明,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对文明和现代化的深刻认识,即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文明和现代化进程本来只有先到者和后来者之分,并无先进和落后之分。这么一个富有历史洞察力又富有现实关怀性的思想认识,就把文明的多样性问题从理论源头给彻底解决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节选)》“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专门提到,“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关于现代化模式的认识,学术界提出了早发内生(内源)型与后发外生(外源)型两种现代化模式分类方法,并由此建构了早发国家与后发国家二元国家分类方式,甚至将这种基于工业化程度发达与欠发达的二元标准,与政治制度的民主与专制二元标准相互叠加,形成了比较政治学领域的国家分类模式,也由此形成了关于现代国家分类的僵化的、刻板化的、缺乏解释力的套路知识体系。我怀疑关于现代化的早发内生(内源)型与后发外生(外源)型两种分类模式是中国学者的“创举”,是他们当初基于舶来的知识、书斋里的想象和缺乏自信的情形下建构的分类模式。

  有国外学者提到:发展表示一个主要的社会转型过程,一个沿着连续统一体、从农牧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演进的社会秩序变迁过程。现代的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的同化及其制度化是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这些质的变化影响着价值、行为、社会结构、经济组织和政治过程的变化。也就是说,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即发展的连续统一体以及社会秩序的变迁过程。应该说,这个关于发展的见解振聋发聩,可长期以来被忽视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的先行者又怎么变成了先发者呢?这种由先发者开创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后来又怎么获得了无可置疑的合法性呢?我认为这里面经过了三次巧妙的“话术”转换。

  一是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转换。通过现代化了的国家所展示的所谓现代性问题的转换,为后发国家树典型、立标杆、建规矩、求一致,其中还暗含着已经实现了现代性的西方国家不需要再现代化的意思。20多年前,杜维明到复旦来讲座,他总结了西式知识体系对现代性的一般理解,即个人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四大要素的复合。问题是,本来现代性就是一个多要素的复合问题,在西式话语体系传播过程中,一讲现代性,就讲成了民主政治问题,活生生地阉割了西式语境下现代性本来该包含的丰富内涵。

  二是从现代性到制度化的转换。也就是先将现代性压缩为民主政治的发展问题,然后又将民主政治发展问题简单地压缩为公开竞争选举的制度化问题。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关于现代化进程的先行者的制度演进动力之话语叙事,亦即先行者或早发者,亦为内生(内源)型现代化模式,乃自我演化而来,且演化模式集中在构建制度化的公开竞争性选举之上,由此建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模式的知识体系与话语叙事逻辑;与此相反,后来者均变成后发外生(外源)型现代化模式,都是为学习和模仿而来。

  三是从制度化到正当性的转换问题。我比较倾向于用正当性一词替代合法性的表达问题。一旦将先行者或先发者的发展经验制度化后,实际上就型构了这种现代化发展经验的正当性问题。于是,后来者就只能跟在这种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屁股后面“萧规曹随”,并开始研究超越论、比较优势论、后发优势论等亦步亦趋的话题了。于是,国内外学术界就这么一步步地掉入这种西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陷阱中了。

  西式经典现代化叙事的模式歧路

  我们讲现代化,有通行的四句话表达,即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价值观念领域的世俗化。这种在20世纪80年代比较现代化研究领域里通行的现代化经典表述,应该是多领域、多维度、均衡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问题是这种本来多维度、一体化的经典现代化理论经过熊彼特的关键性改造,即把现代化进程浓缩为对民主的追求,而民主又被定义为通过选举的方式挑选领导人的过程,进而将民主压缩为一种操作性表达,即程序性民主,实现了将西式现代化理论压缩为单一化政治民主模式,并变成了单领域的过程之目标。到后来罗伯特·达尔进一步把民主改造为多元民主理念与制度时,西式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开始衰落,随之而起的是西式自由民主理论的兴盛。

  这种西式经典现代化的理论叙事呈现了六大后果,也就是六大问题:一是(现代化发展)见物(资本)不见人;二是(现代化进程)见单兵突进不见整体推进;三是(现代化方式)见竞争不见合力;四是(现代化结果)见分化不见共富;五是(现代化制度)见沉沦无力不见自我拯救;六是(现代化模式)见西方中心主义不见世界多元主义。

  与此相对照,中国式现代化却呈现了不一样的景观,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有个“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点,即它有强大的制度自我修复能力和发展引领能力,而西方政治制度在出现了民粹化或者极端化现象后,没有人能出来拯救它。也就是说,现代西方政治制度体系内部已经无法内生出一种自我革命的动力,因此无法做到自我拯救,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了”。我们一旦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所谓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基于“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重构人类社会现代化叙事逻辑

  重构人类社会现代化叙事逻辑,需要重视人与社会、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建构问题。从人、社会、国家与世界的关系逻辑考察,现代化发展实际上内蕴着五大主体要素——身、家、群、国、世。2014年我曾提出“中国人的需求观”这一理论范式,即通过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建构,实现人的生存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和共荣需求四大需求的贯通化与一体化,建构圈层包容共生式需求观。

  如今是现代法治社会了,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视个体权利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尊重,不能违背,但不能走向极端,搞个人主义至上;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重视集体主义。

  面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难以调和、互不兼容的情形,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要通过组织的力量来形成社会的合力、国家的合力和世界的合力。有了这样的思想,人类社会新型现代化叙事的关系建构逻辑便可以由人的主体性逻辑、人民的主体性逻辑、国家的主体性逻辑以及世界的整体性逻辑四大关系逻辑来构成。

  其中,人的主体性逻辑体现在人、家庭、社会、国家与世界的现代化关系建构上,具体表现在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群体)、人与国家、人与世界;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群体与世界;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等关系的建构上。人民的主体性逻辑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鲜明特质,即将一个个个体的人组成整体的人民这样强大的力量和政治集合体。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1948年1月18日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有个非常有想象力、创造力和前瞻力的论述:“人民大众组成自己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代表国家的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政府),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于人民大众的国家及其政府的领导。”也就是说,早在1948年,毛泽东同志就把现代国家中人民、政党、国家和政府四者的关系逻辑非常精妙地说清楚了,也建构起来了。这才是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最基础性原理,值得我们好好把握和深挖。

  新型现代化叙事的人类文明形态建构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理想,就是三大目标的同频共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的协调均衡发展与世界的共建共荣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三大历史性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促进世界共建共荣发展、全面提升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品格。要通过新型现代化叙事来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就需要重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品格塑造,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于现代化模式的建构。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品格塑造路径集中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共富中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在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坚持和平发展,在共赢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