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
首页> 理论频道> 焦点图推荐 > 正文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9-15 17:32

  作者:马君俊(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9月14日,中央网信办召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为权威读本,交流学习体会,深化理论研讨,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为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开创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深入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持续提升,网信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有效发挥,网络空间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网络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交汇。面对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管网治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网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对信息革命时代潮流的清醒认识、对信息化条件下治国理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以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自觉。

  只有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才能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近代中国错过历史机遇,与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逐渐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样的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日新月异,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化为我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背景下,我们更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担当精神,牢牢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在大国竞争博弈中赢得优势。

  只有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才能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互联网是我们党面临的新的重要执政条件和执政考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安全已成为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我们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和清醒头脑,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从我们党经受执政考验、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探索和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规律,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高度重视互联网、大力发展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有效治理互联网,使网络大国真正变成网络强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只有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总量居世界第二。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我们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以信息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和加速器。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尽快突破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只有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才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互联网通达亿万群众,连接党心民心,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同时,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网信工作肩负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正在造福更多百姓。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推进数据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弥合“数字鸿沟”,净化网络空间,把“键对键”和“面对面”有机结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把“互联网+”深度融入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民生领域,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惠及14亿多中国人民,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只有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才能更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互联互通是网络空间的基本属性,共享共治是互联网发展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当前,互联网让世界变为“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利益攸关。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互联网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愿望相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的利益相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需求相同。中国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受益者,也始终是国际网络空间和平的建设者、发展的贡献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共同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造福人类。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建设网络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景广阔、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牢记使命任务,明确“十个坚持”重要原则,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大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网信工作新局面,以网络强国建设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