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首页> 理论频道> 焦点图推荐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9-15 09:51

  作者:范松仁(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宜春学院教授);王雪清(宜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和平注入更多正能量,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口规模巨大,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强劲动能。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彻底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亿多人口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今天的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新征程上,中国将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使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同时,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随着未来中国14亿多人口将整体迈入现代化,中国也必将给世界经济提供更强大动力,既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更为世界提供更大规模的中国市场和中国需求。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为各国共同发展开辟更广阔路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百姓的幸福安康。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公共产品,也为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打造了难得的开放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创造了42万个就业岗位,“铁路梦”“大桥梦”“脱贫梦”变成现实。全球发展倡议也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目前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支持,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助力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点燃了各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未来,中国将分享更多发展经验,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更多新舞台新空间,为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将为人类社会进步开创更美好前景。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不少国家在实现物的全面丰富的同时,却陷入人的单向度发展的困境。在一些发达国家,物质主义膨胀、享乐主义盛行、贫富分化严重;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相伴而生的,是精神空虚、信仰动摇、价值观迷失等严峻问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早在2500年前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从中国的孔孟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各大文明不约而同开始探索崇高的精神世界。当今世界,纵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无不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对于中华文明来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中华文明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世界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呼吁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共同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中国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等,将为破解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物欲横流、精神贫乏等问题提供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更可行方案。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特别是近年来,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体现了绿色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的绿色发展,不仅让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更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国绿”,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近年来,中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并积极付诸实践,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走和平发展道路,将为世界和平稳定带来更多确定性。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和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全球安全倡议为全球指明了共同安全、普遍安全的正确方向。近年来,在中国推动下,沙特和伊朗实现复交,影响和带动更多国家走向握手言和。面对乌克兰危机,中国秉持公正、劝和促谈。事实证明,中国迈向现代化,是和平力量的增长,是正义力量的壮大。当前,对于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来说,应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捍卫自身及各国人民要和平、谋发展的正当权利,为解决发展安全两大赤字作出中国贡献,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