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作者:彭曼丽(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哲学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必须坚持“环境就是民生”价值取向。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思考的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基本问题。在中国古代就用“天人合一”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命运与共的紧密联系。马克思用“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表达了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而言如自己身体一般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恩格斯也曾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上述重要论断表达了一个意思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从内涵分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包含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三层意思。其中,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存续的前提和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活动又反作用于自然生命共同体,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丰富内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说明时表达了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自然生命共同体内部各要素命运与共的深刻理解与重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求实现自然—社会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实现自然—社会系统动态平衡的最主要方面,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体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键。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包含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价值追求,也意味着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可兼得时要作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在于强调“绿水青山”自然环境因素作为生产力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实践中真正统一起来。反思历史,人类走的基本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走出一条不同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要么以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要么因保护环境而阻碍经济发展,很难实现二者兼顾,更不能说实现二者双赢。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成为党和人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经过长期探索与反复实践,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思想上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双赢的认识误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在新时代涌现出许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成功模式。实践的成功证明了理论的科学,也夯实了理论的地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什么能实践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这一基本原理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与运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可见,生产力是一个包括工人的技能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要素在内的系统,自然通过为人类提供劳动工具、劳动资料,成为劳动对象介入劳动过程而成为生产力要素。自然环境在生产力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前提性地位。试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都不复存在了,生产力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从何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强调自然环境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重视自然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社会发展根本动力深层次上矫正了人们长期以来的认识误区,从生态维度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理解,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绿色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实践路径。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必然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现路径。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一起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新发展理念”被提出,这标志着是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成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生产方式从“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向“三低”(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的转型,企业生产方式的成功转型不仅证明了绿色发展方式的可行性,也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性。绿色发展实践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过程是‘两种生产’”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考察人类历史,得出人类历史活动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生产的统一的结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维系人类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离开了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无法存续;没有了人类自身生命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将终止。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既离不开自然环境的自然生产过程,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社会生产过程,是自然生产过程与社会生产过程的辩证统一。绿色发展要求在发展动力、过程和目标上都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生态的动态平衡,这改变了过去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却忽视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考虑的与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状况。绿色发展通过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在“两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凸显了发展动力、过程与目标中的生态标准,从实践层面纠偏了人们长期以来奉行的“经济至上”观念,从生态维度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过程是‘两种生产’”理论的认识,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实践路径。

  “环境就是民生”重要论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价值取向。“环境就是民生”的重要意义在于明确把美好生产生活环境纳入民生范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强起来”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越来越丰富。顺应时代潮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等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反复强调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环境就是民生”重要论断既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方式的逻辑必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断内涵的深刻理解。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首先要实现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发展。为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处理好人类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关系。“环境就是民生”重要论断要求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充实的同时自觉统筹利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追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改变了过去人们忽略“环境民生”的思想倾向,从社会发展价值取向规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要求,反映了新时代党和人民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科学把握,从生态民生维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内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价值取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2BKS156)阶段性成果)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