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任务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任务

来源:学习时报2023-12-08 09:31

  作者: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是中央对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从实际情况看,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要统筹东北地区安全与发展,在提升东北经济一体化中寻求新动力、实现新突破,以产业一体化为基础,以国有经济布局一体化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纽带,以开放布局一体化为引领,争取到2025年初步形成统筹安全与发展的产业布局、国有经济布局和开放布局,在合力打造东北经济增长极、形成区域改革发展新布局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现实需求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看,一体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其增长动力越足、竞争力越强,比如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等。无论是从全国看,还是从东北发展的现状看,东北经济一体化的需求日益增强。要紧紧围绕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定位,加快形成东北产业一体化的行动方案,调整优化整合东北地区产业资源,争取到2025年初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东北地区统筹产业布局的需求。从2022年东北三省主要制造业布局来看,辽宁部分主要产业有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吉林部分主要产业有装备制造、石化和新材料、医药健康;黑龙江部分主要产业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和煤化工、能源工业、食品工业。以制造业为例,区域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是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和企业成本高企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东北三省主导产业很多集中在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工业;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等存在较为突出的竞争关系。例如,长春、沈阳、哈尔滨都建有汽车制造厂,长春与哈尔滨都曾提出要延伸汽车产业链条。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约为5.2万亿元,前十强汽车零部件企业,没有一家在东北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的趋势下,要统筹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区域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

  东北地区统筹开放布局的需求。当前,东北地区面临开放水平不高和开放布局亟待优化的挑战。例如,开放度较低。1993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为7.3%,到2023年上半年仅为2.9%。再如,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发展的融合度低。2023年上半年,黑龙江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额,相当于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0.9%,辽宁、吉林两省这一数值为27.1%和24.9%,毗邻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总的来看,东北地区沿海城市港口资源丰富,但在面向东北亚的开放上仍缺乏资源整合。

  东北地区构建统一大市场的需求。市场化改革滞后是东北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掣肘。中国市场化指数显示,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市场化指数分别仅为广东的82%、66%、63%。近几年,这个差距并未有明显改变。需要加大力度破除制约商品要素在东北三省自由流动配置的体制机制壁垒,在落实“市场决定”中加快建设东北统一大市场。此外,北京大学《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东北三省营商环境在全国的排名仍处于中后位。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优化东北营商环境,重在以深化市场化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正监管的规制;重在以深化政府改革建立政府、企业信用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秩序;重在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政府治理理念与方式的改革创新,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务实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

  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来自市场不断扩大、分工不断深化,并具体体现在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持续提升。讨论新形势下的东北全面振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破题东北经济一体化,关键在于形成安全稳定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东北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推进空间布局统一。以规划衔接为重点形成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大空间”。例如,制定东北地区协同发展规划,根据东北地区各省区资源条件,合理分工、优化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强东北各省区之间区域政策协调性和统一性。今年是“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之年,建议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进行整体评估,并以此为契机,强化各省区的空间布局与规划衔接。

  推进基础设施统一。2021年,东北三省高速公路密度全国的排名在25位左右。打造东北“大基建”,除了港口外,在铁路、航空、数字经济等传统和新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结合各自功能定位,打造交通运输“大枢纽”;统筹推进东北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提质升级,构建外联内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推进产业发展统一。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种类齐全,技术水平先进,工业成熟度高,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工人训练有素,同时科教基础好,拥有一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这几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产业同构、布局不优的矛盾仍比较突出。通过一体化发展形成东北“大产业”,围绕东北全面振兴的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对接协同,打造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

  推进区域市场统一。一方面,突出东北各省区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加快打破市场分割,提升东北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围绕东北“大市场”,以经营主体需求导向,进一步优化东北营商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建设东北统一大市场,使之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推进生态环保统一。围绕东北地区“大生态”,建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和监管体系对接;促进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推动东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以高水平开放形成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特定背景下,主动务实的高水平开放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选择。推动东北的高水平开放,就是要抓住未来3—5年的战略窗口期,依托东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东北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加快探索出一条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深层次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新路子;就是要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以主动务实扩大开放的新突破形成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强化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紧紧围绕“五大安全”战略地位强化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争取到2025年,初步形成东北地区协同融入东北亚经济圈的新格局;到2030年,基本建成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门户,“五大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此,要以边境口岸为重要平台打造国内市场东北延伸带。一是探索建设中俄东北—远东合作示范区。抓住机遇,选择边境贸易量较大的口岸城市设立中俄边境自由贸易区。二是打造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升级版。2022年,长吉图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吉林省总量的93.4%,合作开发的空间与市场潜力很大;推进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升级水平。突出通道支撑,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做好借港出海这篇大文章。

  推动建设面向东北亚的交通网络。一是推进中俄东北—远东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东北—远东地区大通道建设,努力实现中国东北与俄远东地区铁路连接,推动东北亚区域铁路联运;主动参与北方航道相关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加强东北地区港口与俄远东地区港口的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打造东北地区出海大通道,积极参与国际运输走廊建设,降低本地区的物流成本;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加大对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二是加强中蒙朝铁路、公路、航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实施《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打通中蒙俄经济走廊互联互通,构建并完善以铁路、公路和边境口岸为主体的中蒙跨国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加快开通中朝间陆路公路货运,探索将朝鲜罗津港作为黑龙江、吉林内贸货物中转口岸。

  深化东北亚重点产业合作。2022年,东北亚五国贸易占东北三省一区总进出口比重达到35.9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为此,要抓住未来几年中日韩重启自贸区谈判的机遇,推动构建更紧密的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东北地区要加快研究并出台与RCEP成员国的关税减让互换的统一指南;根据各自区位优势,推进图们等地区面向日韩的开放平台布局。推动形成中日韩制造业分工合作新机制,以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为重点强化与日本和韩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东北地区与中日韩在农产品、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建立共同市场;在东北布局RCEP地方合作示范区;支持东北地区探索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商品采购、产业技术、投资促进高端合作平台。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