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24-05-16 09:41

  作者: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国家图书馆打造“5G全景VR《永乐大典》”、举办“《古籍寻游记》VR展览”,为读者提供数字化观展服务;浙江推出线上应用“浙里文化圈”,整合丰富的文旅活动信息和数字资源,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智达惠享;“黄山先游后付·信用游”便捷游客出游,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今天,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展现出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大好前景。“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要求,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应有之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在引领、支撑文旅融合发展上的重大作用,向科技要动能,让“诗”和“远方”更好联结,让生活更加美好。

  科技为文旅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人们已经切身感受到旅游方式的改变,也切实体会到科技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旅的需求日益增长,现在的文旅活动已不再是少数人的出行观光,而是大众的休闲活动。同时,人们对于文旅融合也有了更迫切的需求。大众在文旅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在文旅方面的分散化供给如何实现有效对接,这是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运用好科技手段。这方面,已经催生了诸如线上旅行服务商、使用增强现实技术的主题公园和沉浸式体验空间等。这也意味着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更好满足大众的文旅需求,不能再像过去观光旅游时代那样仅仅依靠资源存量,而要依靠科技增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线上方便地获取与文化、艺术等相关的文字、音频、视频资讯,参观和出游方式有了更多选择,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让人们不用东奔西跑就能完成一次“云上游”。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应用,正在全面改变游客旅游信息收集、旅游出行决策、旅游消费行为及满意度评价的方式,将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各种碎片化需求与文旅资源的分散化供给进行即时有效的对接。面向消费者的机器人送餐服务、无人机外卖配送、无人机旅拍服务、自驾车远程救援服务等,已经广泛渗透到旅游休闲场景。可以说,科技正让文旅消费展现新的魅力,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无论是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利用文化设施和旅游服务场所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场景,还是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科技能够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共识。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发展转变旧有的思维模式,比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不再仅仅局限于钻山找洞,考证本地有哪些历史名人等。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也要避免一些不良倾向,比如在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不能简单走“网红”等捷径,试图靠口号、文案和线上的流量把文旅发展起来。要深刻认识到,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好的文旅活动要让游客得到风景之外的美好体验,体会文旅活动背后科技的力量。

  以文旅新需求引导科技新供给

  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智慧文旅、数字文旅、科技文旅等已经从概念变为现实。从政府主导的指挥平台建设,到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推广和运营,智慧文旅、数字文旅、科技文旅不断转化为大量大众可触可感的项目、产品和服务。我们要着眼新需求,不断提升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不但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持续推动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不断引导相关科技创新。比如,随着全球旅游业复苏,外国人来华旅游和中国人出境旅游都出现了散客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游客非母语沟通的消费场景、需要独立处理的消费环节越来越多,地理信息搜索、非母语交流、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等需求越来越具有刚性。游客要有高效率、良好的旅游体验,需要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翻译、基于大数据的地理信息搜索以及在线支付工具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于5G通信、智能手机和大数据的即时翻译技术,基于微穿戴甚至无穿戴设备的增强现实技术等,正在进入市场培育期和投资增长期。我们要把握机遇,以文旅新需求引导科技新供给。

  实践证明,文旅融合是科技应用的有效场景,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更加需要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更加需要聚焦文旅融合发展重大战略和现实需求,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文旅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文旅领域的应用。要以权威、系统的数据作支撑,搞清楚文旅方面人工智能和先进智造等的需求、市场导入和商业应用的前景,从而对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形成清晰判断、做好顶层设计。要提高装备技术供给能力,强化新技术、新材料在文旅装备制造中的应用。要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努力将技术创新与文旅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文旅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形成合力。我们要从事业和产业两种属性、国内和国际两个视域、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着眼,做好顶层设计,注重分层对接,让文旅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

  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文旅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旅游需求,不仅让人民群众有的游、游得起、游得开心,更要通过高质量发展的文旅融合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强化需求引领,深入分析把握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先进科技、通用航空器和邮轮游艇等高端装备制造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要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创造需求,重点关注那些可以形成消费新场景、能够提升文旅活动质量的科技,进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性的文旅需求。

  提升文旅从业者数字素养。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形成了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更对文旅行业以及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当前亟须重点培养既懂得文化和旅游,又掌握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场景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到旅游业,作为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感知者、科技应用的实践者,旅游行业从业者要率先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比如大力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和技能。同时,还要推动文化创意、时尚生活等领域的从业者加强与旅游景区度假区、旅行服务等领域的从业者合作,用科技为传统企业赋能,让文化引领旅游发展、让旅游为文化扩大市场。

  提高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文旅融合新需求将在科技发展中不断得到释放,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也将在科技赋能下不断得到提升。一方面,要通过科技赋能不断降低文旅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实现文旅服务的便利化、文旅管理的智慧化、文旅业态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面对科技赋能带来的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要提升治理能力,有效改善文旅管理方式、服务流程、产品供给等,为不断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提供有效支撑。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