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对新时代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对新时代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

  作者: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构建原则和具体路径。这一讲话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这一讲话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4月25日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有幸亲耳聆听了总书记的这两次重要讲话,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同时深感责任重大。今天重温这两次重要讲话精神,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如何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谈一点体会。

  新时代迫切需要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突出成就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的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性进一步增强。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构建取得重要进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为什么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首先要了解提出这一论断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重要地位和社会功能。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发展提出了大量新课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在探究和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过程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虽然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在对“三大体系”的基础性阐释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在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建构方面尚不够自觉和深入。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于整体上仍然缺乏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在一些领域中或一定程度上自主性和创新性还不足,尚未形成完全自主的、创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未能在“三大体系”的建构上实现重大突破。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回应能力、解释能力和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首要之意是中国自主。自主即是自为自觉,具有认知上的独立性、自觉性,而非盲从或被动地受制于他人或其他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立足中国、观照中国、扎根中国,坚持中国问题导向,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为广大中国学者和民众所认同或接受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一般包含科学认识、信仰、价值观、方法论等要素。作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要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性,正确反映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又要正确反映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理论和思想,构成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体系的构建涉及学科的划分和组织体系等,必须遵循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服从理论内容和思想的内在逻辑;学术体系的构建涉及学术活动、学术评价和学术规范等,必须服从于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发展要求和社会功能;话语体系的构建涉及知识的概念表达和传播方式等,知识体系中的理论或思想是话语体系的内容,内容为王。只有把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三大体系”构建的坚实基础和思想理论前提,才能使“三大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建构当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样,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也要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时,必须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吸收和体现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当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

  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既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领域、重要分支。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科学的知识体系。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或要素: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文献,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又有马克思主义后继者的研究文献;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化的进程;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或基本原理体系,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学、新闻学、军事学、宗教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社会批判的方法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地构成了当代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中特别重要的内容。

  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除了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创新性等特征外,还应具有中国特色、理论自信、问题导向等特征。这一知识体系应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其次,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文本、历史、原理、方法等内容要素不能分割。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是严密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文本、历史、原理、方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同时,它的现实性或实践性决定了它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和与时俱进。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避免把文本文献研究、思想史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二是注重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主性、自信心、创造性,注意克服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的盲目崇拜和效法。在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时,要注重反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成果,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切忌生吞活剥、食洋不化,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而要坚持以我为主,构建中国理论。

  三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之于其他“三大体系”的基础性,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来谈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具有的独特性、创新性,特有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即决定了它在学科划分、专业定位、评价体系和概念系统上的特殊性。

  四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建构中的规律遵循和价值导向,即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和要求,服务党和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和发展的。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它的建构要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规范。如同其他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样,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是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一方面具有历史继承性,重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彰显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另一方面,它具有开放性,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一切进步的思想和积极的价值理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意义重大,任务繁重,需要不断努力探索。我们要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及时反映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充分激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开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