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作者:刘宇兰(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天人合一、生生之德、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等思想,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觉解和可持续发展的朴素智慧。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的肥沃土壤,也是应对西式工业文明及其生态危机的有益思想资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辩证吸取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基础上,实现对传统生态智慧的弘扬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辩证吸取和弘扬传承。

  弘扬天人合一

  传承生命伦理

  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中包含有天人合一、和实生物、道法自然的整体世界观,包含万物融通的生命伦理和生生之德的护生、爱物思想。《易经》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之说。《周易》天地人三才系统包含宇宙生命、气化流行,阴阳变易、生息化育,过犹不及、避咎向善思想。《国语·郑语》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古人早就有多样性统一是人与万物生长和繁衍根本条件的认识,认为简单同一不能产生新的东西。“和”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差异性、多样性、丰富性才具有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在对自然界、社会和生命体验中,具有差异统一、生态平衡的智慧觉解。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去同取和”,这对于反思当代西方现代性植根的实体本体论与同一性思维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不同于西方知识论传统的主客对立、实体—现象的对峙,中国文化传统以创造生成的整体世界观,彰显了活泼泼的生命流动世界,其中有天人交感、下贯上达的成王成圣之道,有逍遥遨游的自然之美,也有空灵的禅意生活。儒家有天道下贯为人性、人道自觉的仁学、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推恩原则,道家思想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佛教有万物有情、众生平等思想。可见,中国哲学包含丰富的生态意蕴。在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体验中,在真善美的领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内嵌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灵魂。

  坚守人与自然和谐

  弘扬传统生态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内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浸润着“度”的智慧和顺应自然、取用有节的发展观。《周易》的自然生机主义思想以及倡导的中道、和合、中平意识包含着自然和人事方面在生成与创进中的适度原则。“度”关乎数量,但又不纯是数量。“度”是大道化衍的内在原则,也是生命体验的深刻智慧。“度”是对生命节奏的领悟。生命既是自然,也是人生。“度”是天人合一的互通,是不急不躁、不疾不徐、不卑不亢地顺应生命、尊重生命,是有序、平衡、包容、协调,在生生不息的变易中贯通生命和解的智慧。以度的法则,来上达天道、下贯人伦日用,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着节制有德、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和立身达人的饱满精神世界。“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等话语表述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顺应自然、取用有节的发展观。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保护环境、节制物欲、适度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朴素观念以及生命体验与意义觉解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原创性贡献。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对化解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机械论构成的世界观带来的生态漠视危机,抵御现代西方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精神虚无主义蔓延,具有清醒剂和解毒剂的功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汲取中华生态智慧,在直面西式现代化“资本逻辑—扩张主义—环境危机”的难题中,超越工业文明,把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以创新性的方式提升为当代生态文明。

  借鉴生态制度

  夯实生态实践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也落实在保护自然的律令和国家管理制度中,体现在园林、水坝建筑以及日常生态行为践行中。中国不少朝代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律令。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记,据传周文王所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秦代《田律》、唐朝《唐律》等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禁令。除了保护自然环境,中国历史上还产生有保护生活环境的禁令。比如,《唐律疏议》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主司不禁,与同罪。”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自然生态保护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设立山川林泽管理的专门机构,形成了著名的虞衡制度。虞衡制度经过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不仅体现在律令和制度的强制力层面,还渗透进中国人的日用起居生活中。其中既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治家箴言,也体现在住宅、园林、水坝的设计和建筑中。比如,苏州园林的设计建设既充分彰显了生态元素本身之美,又实现了自然和人为的统一,呈现出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之艺术美。都江堰在建设上顺应河流生态、保护河流系统,又实现了洪水的无害分流,是中国古人“遵循自然”的生态智慧杰作。上述政策法令、管理制度和行为践行等,充分表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并不仅仅停留于理念和筹划,而且已经落实在制度安排和日常生活中。生态智慧绵密渗透进中国人的生活,构成中国传统对人与世界关系以及人的日常践行的基本原则。尽管低碳经济作为当代话语不可能跃入中国古人的眼帘,但是保护环境、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已经以质朴睿智的话语表达出来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饱含着遵循自然、尊重自然、守护自然的精神。正是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出发,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比如,弗瑞亚·马修斯对“中国能引领世界走向生态文明吗”这一问题就给出了明确回答,她指出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具有哲学根基上的文化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明确强调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在根本上关系着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内蕴天人合一思想、护生爱物、取用有节思想,作为中国人的原创性智慧,可以为当今世界走出西方工业化主导下的生态危机提供生态世界观。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制度落实和行为践行,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乃至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借鉴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3FKSB005)阶段性成果)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