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搭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
首页> 理论频道> 会议快讯 > 正文

搭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4-06-19 16:40

搭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光明网讯(记者刘梦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理论创新,6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洪大用,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柳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雅林出席开幕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龚维斌,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唐承沛,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永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监察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杭元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昌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赵芮主持。

  高翔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矢志奋斗的梦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宏愿。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形成了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作为“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高翔强调,研究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社科理论界责无旁贷。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服务党中央的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创新举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要坚持开门办院、创新强院、聚智兴院,整合全院乃至全国力量办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在服务党中央决策上与实际工作部门通力合作,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新型学术共同体,培养跨领域、跨学科、跨单位的创新力量,推出原创性、综合性、前瞻性的高质量成果,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与会嘉宾在致辞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下一步将深化协同创新研究,推动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平台联建、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强大合力。

  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辛向阳,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一级教授张静,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吴忠民分别围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培育新人口红利”“人类现代化之问的中国答案”“新型现代化国家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等作了主旨发言。

  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专题分别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划时代的理论创新。要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支撑,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形成人才汇聚、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科研创新机制,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院属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据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要承担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实践研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研究,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脉络、道路比较、实践经验、对策建议等进行研究,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对外宣传等。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