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法治网事】以法治之力护航网络强国建设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法治网事】以法治之力护航网络强国建设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4-06-26 13:50

  作者:王熠珏(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2024年是我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30年前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并颁行了第一部涉互联网的行政法规,由此拉开了网络法治建设的序幕。此后,我国快速经历了从门户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的迭代。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十年来,网络法治建设不断推进,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值此之际,国家网信办牵头专门组织力量编纂了《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不仅为回溯、总结我国网络法治建设情况提供了全景性视角,也为洞悉、凝练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提供了系统性参考。该报告既呼应了运用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动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全球普遍共识,也从制度建构层面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网的价值关怀

  依法治网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是保障公民权益的内在要求,也是净化网络生态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网络法治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不断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础。具体而言:网络法治要“固根本”,以人民意志打造良法,夯实网络空间的法制基础,为网络强国建设搭建“四梁八柱”;网络法治要“利长远”,防于未然、治于未萌,前瞻性地应对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风险,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数字生活的新需求;网络法治要“稳预期”,对于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充分把控、预测和治理,通过法治划定网络参与主体的行为边界和尺度,从而形成智能社会的稳定运行机制。

  上述法治的三项保障作用是有机统一的,网络时代的“稳预期”同时包含了“不变”与“变”的双重要素:一方面是通过“固根本”实现法的安定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融贯于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法规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以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体系,并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监督的综合治理体系之各环节与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利长远”来实现法律对网络时代的适应,及时回应社会重大关切,适时将关涉民生福祉的危害行为纳入规制范围,以变革来达致再度稳定化。这种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使我国的网络法治建设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塑造与规范逻辑,展现出中国特色治网模式的稳预期功能以及在理念与范式上的优势,有利于助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回应信息文明,依法治网的多元探索

  信息革命一方面催生了以信息、数据为资源,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数字经济形态,这使得在新型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法益和新兴权利;另一方面加剧了传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碰撞交融,为塑造我国网络法治的自主性提供了重大机遇。在当下信息化时代,各类非传统安全风险遍及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具有不同于传统违法犯罪活动的诸多特征:一是场域泛在化,囿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由现实的物理世界拓宽至虚拟的网络世界,违法犯罪活动也呈现出虚实相结合、上下游相勾结、域内外相交错的纵横局面。二是主体匿名化,置身于网络情境中的行为人具有非接触性,彼此基于匿名联络和功能分化而形成一种产业化、链条化、集群化的犯罪协作形态,有别于传统共同犯罪。三是行为复杂化,不仅新型危害行为层出不穷,且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时空异步性并不鲜见。四是危害弥散化,有的非物质性损害难以量化,如网络暴力在侵害当事人权益的同时,亦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生态,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安全感;有的隐蔽性损害难以发觉,如利用数字货币跨境洗钱的交易数据海量化、活动范围全球化,给反洗钱监管带来挑战;有的扩散性损害难以预测,如数据的跨境流动既有侵犯个人隐私的风险,也存在危害国家安全的隐患。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各类风险,既需要关注具体问题所反映出的制度缺位和处理失衡,也需要在抽象层面探寻法治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处理。就抽象维度而言,法治与科技的关系识别具有普遍意义,其内在原理为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有所助益。系统观念的要义在于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我国网络法治建设始终坚持系统推进,统筹把握法治与科技的关系,在实践中注重发展与安全、自由与秩序、开放与自主、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协调,兼顾专项行动与常态化治理,遵循惩处为要、预防为先、治理为本,从而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就具象层面而言,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现象的不断翻新,我国在一体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同时,创立了“国家-社会-个人”的多元化、立体式治理体系。例如,我国于去年7月率先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此后国家网信办完成了“文心一言”“清华智谱”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备案工作,通过深化顶层设计、加强行业治理、落实个人权责,协同推进技术和应用的创新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依法治网的制度方略

  如今,我国已跻身于数字化发展的世界潮流之中,通过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作出契合时代发展的命题提炼和制度建构,推进网络法治理念、方法、模式等全方位创新。具体而言:一是理念重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持续完善网络安全工作机制,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方式重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传统的立法范式具有泾渭分明的部门法特色,难以为跨部门法的涉互联网问题提供整全性规制,故而有必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领域性立法为导向,形成具有整合性效果的包含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与事后追责的系统性机制。

  三是模式重建。我国以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司法模式,积极推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在诉讼服务、审判执行、司法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在智慧司法的探索中,依法解决新型网络纠纷,加强网络犯罪惩治力度,有力保障网络主体权益。对于涉案人数多、涉及面广的网络犯罪案件遵循分类分层处理,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捍卫网络空间公平正义。特别是互联网法院的设立与发展,展现互联网司法治理的“中国智慧”,成为国际社会认识了解我国网络法治建设的重要窗口。

  良法善治护航。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网络法治建设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治网之道。面向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势必还会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我国将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以法治力量护航网络强国建设,为数字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法治网事】以法治之力护航网络强国建设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