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金晓明:“大系”人为画修典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金晓明:“大系”人为画修典

来源:光明网2024-06-27 17:29

  金晓明,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一名“大系”人。“大系”是指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其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用金晓明的话说,“教书育人和编纂‘大系’,其内核、方向都是一致的。”

  自2005年起,金晓明作为主要成员全程参与“大系”编纂工作。在谈到“大系”时他如数家珍,“我们将这份文化遗产呈现给当下和后世的人们,为赓续中华文脉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是‘大系’人的使命和责任。”

  金晓明从事中国书画理论教学和学科研究工作40年,开设的多门艺术教学课程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里,书法、绘画、诗词等都是很重要的遗产,因此在教学中,他十分注重引领学生了解经典、感受经典,同时构筑起学生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传承,如何创新。“培养认识事物的整体观和发展观,让学生以超越一个专业的视野看待问题,这也有利于成长。”这种朴素的教育理念贯穿他教学始终。

  “‘大系’连接古代与现代,实现传承与发展。”金晓明指出。自《宋画全集》的搜集工作起,金晓明和其他“大系”人一道踏上了漫长的为画“修典”之路。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大系’的编纂要搜集整理散藏于世界各地的中国历史上的绘画珍品,并通过技术的手段将它们变为图像,集结成册,让原作神韵得以再现,让经典传世。”

  从参与“大系”编纂整体架构的设计到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梳理,从收藏单位的联络沟通到带领团队拍摄……金晓明往往身兼数职,不辞辛苦在各地奔波。“单单是宋画,全世界就有100多家文博机构收藏,海外的很多藏品资料只能零星地去展览图录、学者文章中找。”他坦言,“要呈现绘画作品‘下真迹一等’的品质,要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博物馆、收藏机构认可并支持我们,并不容易,有些绘画作品的授权甚至要经历长达四五年的反复沟通。”

  从2005年“大系”团队组建到2022年“大系”基本结项,18个春秋,项目组先后三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图像搜集工作,金晓明形容这个过程是“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大系”编纂出版的《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被誉为“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2022年,“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不少人慕名而来。在展厅,金晓明常常看到年轻人流连于此,与他们交谈发现,不少年轻人钟爱中国传统绘画,愿意去学习传统文化,但囿于多种因素,无法全面了解以及近距离观察画作。有年轻人告诉他,“如此呈规模性的、集中的、整体性的绘画成果,还是第一次看到,很震撼。”这也让金晓明感慨良久,“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建立了一份中国传统绘画的国家档案,也搭建了一个中国传统绘画、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史学习、研究的重要平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近距离地去观察、去接触我们的文化瑰宝。”

  目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工作已告一段落,但“五部全集的成果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随着时间的延续,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增补更多的内容。”金晓明表示,当前以及未来,“大系”人还有两大责任:一是让“大系”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认识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二是将“大系”结合到学校的相关专业研究和各类课程中,让这些重要的绘画资料“开枝散叶”。

  “类似这样的工作还有很大空间。而这些,我们已经着手在做了。”金晓明对此充满期待。(光明网记者王营)

  【嘉宾简介】

金晓明:“大系”人为画修典

  金晓明,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委会委员,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主要从事艺术理论和中国艺术史教学与研究,兼及书法创作。近二十年来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各断代集成的整理编纂,为《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副主编。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