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工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许召元:完善体制机制,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许召元认为,通过原创性技术建立专利护城河、塑造品牌等,都需要长期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当前我国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第一,完善保障产业供求动态平衡和良性竞争的体制机制。在投资方面,要通过改革和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保障经营主体在投资新项目时自主决策、自负盈亏,防止过度的投资激励导致企业非市场化决策;在市场监管方面,要根据不同行业产业结构特点,对企业数量过多、低水平竞争严重的行业大力促进兼并重组,着力形成部分龙头企业,有效引导产业发展,并带动大量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在促进企业合作形成良好生态体系方面,要形成防止产业链上的优势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地位不合理侵占上下游企业利益的机制。第二,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和各地区错位布局、分工合作的体制机制。在国家层面打造一批跨地市甚至跨省布局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产业带;在省一级层面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正在谋划中的未来产业集群为基础,打造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以省、区、市为基础,打造合理分工、区域特色明显的县市级产业集群。第三,完善提高质量和附加值的相关机制,实现从技术升级到附加值升级的转化。通过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加强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严格监管、严厉处罚和严肃问责,保障商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摘编自《学习时报》
【刘彬、肖文:把握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彬、浙江大学教授肖文表示,针对制造业发展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我国应当把握好全球先进制造业所呈现的新特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一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向高跃迁”。研判全球制造业发展最新动态,聚焦人工智能、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科学仪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引导企业持续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将企业作为基础研究投入增长的新空间。二是发挥领军企业辐射作用,实现“向广联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等重点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组织,积极带动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培育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其产品列入补贴目录,帮助其对接有需求的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需求方、中小企业为主要供应商的产业生态。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现“向深融合”。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产业研究院等发展模式,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产业平台组织,缩短从原始创新、源头创新、创新孵化到产业化应用的整体周期,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优化创新氛围,实现创新要素“向全集聚”。围绕各地产业特色、创新分工,打造高质量精准人才引进和服务机制,加快建设国际医疗、国际教育、国际社区等国际化城市环境;加大制造业领域高技术人才、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的培养力度,开展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程,打造一支数量充足、技能互补、技术领先的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
摘编自《光明日报》
【贾建锋、耿婧聪: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增添强大引擎】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贾建锋,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耿婧聪指出,当前我国科技体制还存在一些断点、痛点和堵点,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用,有效弥合创新到应用的“死亡之谷”,是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抓手,有望为新质生产力增添强大引擎。第一,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粘合作用,唤醒激活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已逐步发展成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新生力量,它凭借独特的组织优势融合了政产学研等各方创新主体,促进不同资源要素的系统整合和高效利用,通过互补优势不断放大创新资源效能,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创新资源分散、创新主体封闭等弊端。第二,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转换作用,持续输出新质生产力。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成果转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既能够面向市场,又能面向公共领域,可以在共性技术和商业应用之间顺利搭起转换桥梁,解决了我国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和专利“走不出高校院所”“走不进企业市场”的窘境。第三,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作用,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新型研发机构以灵活的用人形式聚集承载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对人才要素具有吸引、培养和赋能的功能,尤其在吸引国际科技领军人才和培养应用领域通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被誉为科技人才的“培育池”。第四,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驱动作用,全面升级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准确把脉传统产业的技术需求动态,极具针对性地回应传统产业发展对技术的要求,能够最大程度地支撑传统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具备孵化器功能,可以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科技项目直接孵化成科技企业,并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专业人才、管理和投融资等多维立体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初创企业实现“轻资产,稳上路”的运营目标,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具有强劲的驱动作用。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魏琪嘉: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提升产业工人技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魏琪嘉指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要让生产者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把技能优势转化为生产工艺优势,进而推动整个生产、管理提质增效。从发展职业教育来看,系统施策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力度是关键。在坚持目标导向的同时,按照问题导向破解难题,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形成生源、培养与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当前,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为职业技能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把已出台的各类举措落实落细,让学员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成熟的职业技能不成问题。为了让渠道更加畅通,当前还应做好职业教育整体品牌提升,一步一步把职业教育打造成精品教育、优质教育。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来看,不断完善产业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关键。聚焦制造业不同行业门类的技术特点,以及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的目标,设计一整套针对性强的具体培训制度,为技术产业化提供坚实支撑,把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结合起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培养方案可以把职业学校作为终身培训的重要资源供给方,把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把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与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让培训对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鑫桥:数字化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刘鑫桥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弥补传统心理治疗手段不足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手段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精准识别和实时分析,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可以实现尽早预防、及时疏导、精准干预,有效控制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心理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进行数字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场所。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需求,在既有传统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下积极引入如移动应用程序和聊天机器人等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工具,并使用数字化工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状态异常情况并及早干预。其次,当大学生完成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可以结合数字化工具动态化收集学生周期心理健康数据,形成心理健康动态报告,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实时检测与评估。此外,利用大数据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设计分级干预机制,按金字塔模式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学生给予关注,并预先设定不同心理测评结果的反应预案,进一步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将患有心理疾病或有潜在患病风险的学生的信息录入其中,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进而降低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最后,学校需要组建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心理医生和专业指导老师在内的专业数字干预队伍。所有团队成员需协调配合,共同指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技术支持的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干预项目的优势。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