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超(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博士生导师)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此次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352个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授予368名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这些集体和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五个共同”的当代意义。
从“放牧人”到“护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需要各民族共同看护。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就共同生活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开拓 了这片疆域。祖国雄美壮丽的大好河山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是需要我国各民族群众一同看护的。
若尔盖湿地一景(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既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补给区,又是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家园。
多年来,若尔盖湿地管理局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重要位置,以“生态石榴籽宣讲队”为依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丰富实用的教材,让各族群众深刻领会生态保护的重大意义,使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湿地的每一寸土地扎根、发芽。管理局积极引导农牧民从“放牧人”转变为“护草人”,促使农牧群众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原上的“索罗梅朵”,严守监督执纪第一道关口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需要各民族共同维护。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就孕育出了“定于一”和“大一统”的天下秩序观念。秦朝时期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在现代社会,法律因其权威性、强制性和价值承载性,能够为各族群众的行为提供明确的规范、约束和指导。法治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保护各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纪委监委驻州委统战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二级监察官巴桑卓玛,是运用法治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杰出代表。自2000年毕业以来,巴桑卓玛先后在多个单位历练,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在工作期间,巴桑卓玛发挥精通藏汉双语和纪法知识的双重优势,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案件组交给的受理信访举报任务。特别是,泸定“9·5”地震发生后,主动请缨参与灾后重建工作。从驻村入户开展房屋受损登记,到群众困难诉求收集,再到群众情绪疏导,始终坚守一线,登记受损房屋500多户,收集诉求500多条,疏导群众情绪1000余人次,让灾区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关心。
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做“共同富裕”的践行者
中国辉煌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谱写的,各民族共同演奏新的时代篇章。中国悠久的历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底蕴。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共同书写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这种连续性和共同性的历史书写,是一个从未中断并持续进行的过程。
此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颁奖。2013年,洛古有格辞去稳定的工作回乡带领村民走出了“产业增收、特色种养殖”的新路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河村贫困群众家中,洛古有格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大学梦和致富梦以及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经历。
洛古有格在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长势
“习近平总书记听后很高兴,亲切勉励我继续努力。”登台领奖之后,洛古有格激动地表示“这是党中央对我们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的认可,也是对我们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效的认可。”
一笔一画勾勒东方神韵,藏族“唐卡”中的中国故事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持续为中华文化贡献力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各民族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藏族唐卡艺术家拉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始终坚持通过唐卡艺术,突出以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正”,创造出内容形式上的“新”,立足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把文化自信融入唐卡艺术创作之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满怀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和感恩之情,拉孟精心绘制完成大型唐卡作品“红船精神”,并将这幅作品无偿捐赠给了中国民族博物馆。
“折翼天使”的守护人,教育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需要各民族共同传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勤劳质朴、崇礼亲仁、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纳百川等。 近代以来,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共赴国难,共流的热血和传统美德,熔铸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首要信念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需要各族人民共同传承和发展。
1990年7月,18岁的汶川羌族姑娘毛运兰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走访学生家庭中,她目睹了残障特殊儿童随班入读难的困境,如何为民族地区特殊儿童打开校园之门,使他们获得均等教育机会,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2009年9月,阿坝州第一所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毛运兰担任汶川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她带领30名从普教转岗的教师,克服教学资源匮乏、师资专业有限、招生屡遭闭门羹等重重困难,开启了汶川特殊教育征程。
如今,在校学生从当初的48人增加到176人,专业老师从30人增加到49人,6间普通教室变成了26间多功能教室,学校从只有小学学段,到涵盖初中、职业高中学段。在她的带领下,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这个“小家”变成了聚集温暖、互助互爱、民族团结的“大家庭”。真正践行了“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初心,在教育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