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沛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市江宁区档案馆(江宁区集体记忆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年来,档案部门不断探索档案保存利用中的新方法,在传播媒介方面积极寻求创新,拉近档案和民众记忆之间的距离,切实实现档案的活态传承。
增强档案在个体层面的传播影响力
当下,各类数字技术推动了个人身份的多重化与虚拟化,也重新塑造着每个人自我表达、缔结关系、成长发展的方式与路径,使个体的自我身份参照体系常常处于变动之中。在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中,个体反复以不一致的身份、人格、形象进行交往。而实体档案在借助数字化技术取得崭新的存储和解读方式的同时,也面临着与当下个体需求结合上的多重困境,这在传播中体现为难以精准触达受众并引发共鸣。
档案在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一是作为家庭、民族、国家记忆的外部支撑和有形凭证,档案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就是认识的对象、记忆的材料;二是个体对历史的认识与解读是包含了系列相关事实的抽象混合物,不只是客观事实的简单叠加,还有个人对档案等材料的主观联系、拼接与剪辑。在这一过程中,档案不仅充当着个体创造记忆、建构自我的有力工具,也被作为连接个人与集体、现在和过去的桥梁和纽带。
从个体层面看,档案叙事能够从探寻个人记忆出发,通过帮助个人寻获关于“我是谁”和“我属于哪里”等本原性问题的回答,促进身份认同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档案不再仅仅是独立于人体之外的信息容器,还会重新获得我们的情感观照和寄托。这有助于吸引个体关注档案背后的故事,增强档案在个体层面的传播影响力。此外,档案本身所承载的,并不是单个人、单个群体的记忆,身份认同的建构将会进一步扩大个体的情感联系,从而构筑起对集体的归属与认同,为传播提供更广泛的受众基础和情感共鸣点。从集体层面看,档案是合法性的象征,是集体身份的证明,档案的形成与解读需要凝聚集体共识、引发广泛共鸣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档案作为一种文化的记录与沉淀也决定自身蕴藏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代表着社会的集体情感和文化心理。因此,新的档案叙事必须注重情感的调动,筑牢情感根基,最大限度地凝聚认同,借助传播媒介更好地传递档案价值。
相较于传统叙事对标准化的故事结构、流程化的表现形式的依赖,档案叙事更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并集中到运用档案构建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联系上,借助一条明确的故事主线对碎片化的档案进行能动串联,对档案中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细节的挖掘、补充,以更加贴合时代化的传播形式进行内容规划与手段综合。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情感叙事,最大程度触发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通过情感化的叙事,将档案背后与社会公众直接相关的社会背景、共性价值、人物关系、集体情怀,以富有真情实感的方式进行表达。既要结合时代背景,实现档案故事情境化叙述,也要叙述共同记忆,扩大社会共鸣,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唤醒社会集体记忆,在传播中打造具有感染力的档案故事。二是要借助媒介特点,实现多模态表达。一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叙事形式向社会传递档案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氛围烘托、场景再现的叙事手法将社会历史以动态的方式呈现,丰富叙事表达形式,提升传播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互文叙事,构建完整故事链。叙事过程中借助不同媒介进行叙事表达与呈现,使每一个子故事在不同的平台既能作为独立叙事文本呈现,又紧紧围绕同一叙事主题展开,并通过统一叙事文本结构与风格,保证各个事件、故事之间的连续性,以完整的叙事链打造集体记忆空间,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矩阵。
增强受众对档案的价值认同
现有的档案资源和科学技术条件,已经打破了时间对档案资源单向度的规定、限制和约束,足够支撑我们在各类档案中挖掘和建立联系。但个体在回忆或重述一段故事时,往往是在自身所带有的社会文化图谱上对信息的重组和重构,此时叙事空间的筑造便成为凝聚价值共识、激发情感共鸣、唤醒集体记忆的关键所在,也是档案叙事实现有效传播的核心要素。
紧扣实物档案资源挖掘生活细节、营造日常氛围等,是档案叙事助力集体记忆建构的一个重要面向,在传播中能够以小见大,展现档案背后的人文故事。实物档案作为一种外化的记忆,能够直观地展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地域之间的联系,是个体追根溯源的重要凭证与依托,能使其重新获得归属感、身份感、占有感。通过挖掘、营造实物档案蕴含的生活气息和日常氛围,能够有效地唤醒个体对自己所在或曾在的地域、集体和时代的印象。当前,社会高速流动,个体在寻求稳定的过程中经历分散、离别可能是生活的常态,更需要有形、可靠、可视的依据来重新明晰自身的所归所属。这些实物档案不仅能够反映群体的精神价值和追求,更是个体强化身份认同和情感记忆的最佳凭证,在传播中可作为极具传播力的素材。
通过特殊典型人物的档案信息延续记忆、凝聚情感,是集体记忆建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传播中可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这些人物往往代表了一个社会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特质。他们的档案材料既是同时代、同环境中个体生存发展的珍贵记录,同时又因人物成就的特殊属性而天然地具备可示范、可推广的叙事条件。聚焦特殊典型人物档案进行叙事,一方面,个体对叙事对象的情感投射往往更加普遍,能够快速获得认同和追随,受到鼓舞和激励;另一方面,个体与叙事对象在生活年代、居住环境、社会条件等方面存在“共处”经历,能够快速打破时空条件对集体记忆的划分与隔绝,从而助推集体归属感与社会认同度的稳步提升,在传播中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并参与到集体记忆的建构中来。
除了物品和人物之外,事件也是档案叙事的重要内容来源。特别是对公众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民生事件,是传播的热点题材。在叙事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民生主题,从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强相关的历史变迁角度切入,结合地方档案材料,选取潜藏在记忆深处、能够拨动人心的往事,在回顾时代变迁中增进情感共鸣、凝聚价值共识。在讲述方法上,也要恰当、适量地运用综合媒介手段,打造开放、多元的叙事平台,注重场景的搭建,不局限于单一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场景的还原、复写,为个体提供探索、感受和想象的空间,使得不同的个体能够在叙事文本中获得自由、自主的情感体验。此外,还要注意对文本材料进行有原则的编辑、改写,把严肃客观的叙述与贴近生活的表达结合起来,弥合档案材料与个体之间因跨时空产生的距离感,从而帮助个体在接受档案叙事的过程中收获良好的情绪体验,增强受众对档案蕴含的情感元素的价值认同,提高档案叙事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