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万相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持续稳健的发展态势、强劲的发展潜力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可圈可点,除总体规模稳健增长外,还呈现出以下特征。其一,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出口增速优势稳步提升,推动贸易逆差规模缩小314.3亿元,进出口结构进一步平衡。贸易内容逐渐从传统领域向科创领域转变,竞争力增强。其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亮点突出,2024年贸易总额28965.2亿元,增长6.5%,数字内容与信息技术出口竞争力提升,反映出国内市场开放与技术合作的深化。其三,旅行服务复苏强劲,2024年全年贸易额增长38.1%,跃居服贸领域之首,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逆差收窄的基础逻辑。其四,服务贸易特色化转型成效显著。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智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强劲增长点。
另外,我国服务贸易区域协同进一步加强,各地区更是凭借自身优势,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比如,浙江省依托发达的电子商务产业,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电商服务的重要枢纽;广东省则凭借区位禀赋优势,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夯实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底座;北京市着力打造全球价值提升新引擎,其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为服务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取得成绩的同时,短板弱项也不容忽视。比如,产业基础相对较弱,仍以低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科技、教育、医疗、咨询、金融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国际化水平不高,服务贸易逆差问题依然突出。又如,在劳动保障、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数据流动存储协议等问题,以及金融保险服务、战略性产业嵌入式服务、颠覆性产业前置性服务等领域,缺乏与国际市场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也仍有改善空间,市场活力、创新动力和虹吸力有待提升。未来,应立足系统观念,围绕服务环境培育、动力形成、循环渠道等靶点,科学谋划施策。
推进新型服务贸易全球生态体系建设。要有前瞻性谋划和前置性部署的能力和魄力,制定更加精准、全面和灵活的政策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明确的规制清单,提高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和持续活力,从而增强整体国际竞争力。
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和渠道。进一步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进入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积极推进国际合作项目,并配套有质量有信誉的一揽子服贸目录,拓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空间。
强化科技驱动、金融助力和人才储备。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重点锚定我国在数智化领域的优势,改造传统贸易基础格局。注重培养服务贸易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推动市场对服务贸易单据的金融资产认定、流通和交易。
在技术融合、设施融合、要素融合的基础上推动服务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服务贸易对不同产业和产品贸易的补充支持,还应重点包括依托新型服务贸易体系对传统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提质和升级,以及对国际市场价值链的重组、共建和共享。通俗地讲,要优化传统服务升级序列,摆脱“卖产品、赠服务”,拓展基于服务的全球价值体系,将我国的全球产业发展目标转向价值链的顶端,整合和构建市场环境与产业体系。
优化协调布局。经济离不开因势利导,服务离不开差异化驱动,贸易离不开比较优势。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明确在服务贸易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机制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促进良性的产业链供应链补充、协同和融合,实现价值链的共建、拓展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