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的新举措受到广泛关注,这是我国精准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经贸格局,立足中国发展实际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既符合经济发展理论又具有坚实实践基础的可靠实践指引,必将为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提供新动能新机遇。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各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但开放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应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开放是指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和世界发展需要,在无国际协议或承诺约束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开放领域、节奏和规则,既不是受外界压力的被迫开放,也不是仅立足于自身利益的“自利”开放。单边开放是指非对称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不寻求对等或互惠条件的开放。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是对传统“协议开放”和“对等开放”思想的超越,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能够提升开放水平与质量。从经济学理论的视角来看,放弃协议开放和对等开放,而采用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开放水平,换取商品和投资市场,获取投资贸易优势。如从国际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自主开放更有利于建立适应自身比较优势的开放体系,提升外向型经济质量;单边开放通过主动降低关税等措施,可以更好引入优质外部资源,实现本国优势产业更有效的全球资源配置。二是通过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吸引技术和投资,通过技术外溢、良性竞争等方式提升本国技术水平,推动内生性发展。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自主开放通过促进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外合作,加快知识和技术的吸收、融合和再创新,支撑内生经济增长,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单边开放通过放宽外资准入限制,鼓励外资与本土企业合作,实现技术扩散和创新能力提升,进而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实现开放水平的提升。此外,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也降低了开放进程中制度变迁所带来的风险。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中,就充分运用了单边开放的经验。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美国就将广阔的内部市场开放给其他国家,刺激这些国家的出口产业发展。到1913年,已经有一半的拉丁美洲国家将美国作为主要出口市场,同时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品出口也都销往拉丁美洲市场,促进了美国的繁荣。
从我国发展实际来看,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适应了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需求和特点。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中,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是必然选择。一方面,自主开放能够更好适应国内市场的发展情况,帮助优势产业“加码赋能”,推动内外贸易“融会贯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以来,我国持续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有序扩大医疗、教育、电信等开放试点,不断缩减跨境贸易负面清单,制造业领域负面清单基本清零,服务业领域负面清单不断“瘦身”,有力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另一方面,单边开放能够使我国更好适应非对称发展的世界经济格局。通过主动降低投资贸易门槛,在重要领域吸引外资外贸,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持续吸引全球优质要素,为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如在涉外人员流动方面,截至2025年3月,我国已对38个国家单方面免签,对54个国家的过境免签延长到240小时。单边免签的政策推动2024年通过免签入境我国的外国人增加到2012万人次,增长112.3%,入境我国的游客总花费增至942亿美元,增长77.8%。
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有利于更好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小院高墙”和“脱钩断链”等新的外部环境。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能有力地应对“脱钩断链”的风险,增强我国外贸发展的韧性。通过自主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我国已经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开拓了多元化市场。2024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6.4%,对东盟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3.4%。通过单边开放,我国为全球贸易投资提供了新动能。2025年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已决定征收“对等关税”,即让美国与贸易伙伴彼此征收的关税税率相等。而在2024年12月,中国给予了所有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当月从相关国家进口增长18.1%,较前11个月加快5.8个百分点,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从实践上来看,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是基于我国长期对外开放的实践经验和新时代以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探索,经系统研判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坚持对外开放的自主性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实践经验。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不难看出,我国始终坚持独立的、渐进式的对外开放路径。与西方对外开放通常采取的通过直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让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通做法不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先让本国的经济体制转化为既能与世界市场对接同时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与世界市场联通。从实践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实施的,同时又通过开放反过来促进改革,实现了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内国际市场良性互动的发展。具体操作中也采取了区域试点与推广、重视外商直接投资而不是举债、夯实内需内资的主体地位等方式确保了对外开放中的自主性。总的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始终是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国内市场建设与发展等自身需求独立设计和实施的,为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国稳固的经济基础是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的充足底气。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明显。正是这样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才能够有力支撑我国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我国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经济韧性能够让我们有底气不受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影响、威胁和压迫,独立自主地推进对外开放,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注入稳定性。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科技创新不断突破、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优势和潜能,也能让我们有底气不追求一味的“对等开放”,通过单边开放向世界展示中国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和能力,吸引更多国家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共同携手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新时代以来的开放成就为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新时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自主开放已经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特征,如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就是新时代自主开放的重要实践。2013年至今,我国形成了22个覆盖全部沿海省份及中西部枢纽城市的自贸试验区,自主试点和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成为我国自主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自贸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20.8%的外商投资规模和19.5%的进出口规模。同时,我国主动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通过给予其零关税待遇、建立非洲农产品输华“绿色通道”、简化贸易流程、提供技术援助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我国还通过办好进博会、服贸会、数贸会等展会为全球经济搭建平台和桥梁,通过“一带一路”持续推动共建国家经贸合作。这些实践经验和成就,都为进一步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是我国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始终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合作共赢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将跨国经贸合作从形式对等转向实质公平、从零和博弈转向包容互惠,既有利于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制度条件,也展现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还在全球变局中提供了持续开放的稳定性,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本文受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zggd2023-0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