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梁伟军(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县域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性支撑,县域产业高质高效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县域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新时代新征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认识论指导,为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突出特色是县域产业发展的关键
县城处于“城尾乡头”,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场域,“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扩大县域就业容量”是新时代新征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经常调研当地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作出具体指导。
比如,县域经济发展要富有地方特色。2013年,在山东菏泽,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当地发展牡丹产业、探索牡丹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情况。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产业是地方发展的经济支撑。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是县域产业发展的关键。2013年以来,菏泽市致力于打造牡丹产业链,积极推动牡丹产业转型升级,从种好一朵花,培育大产业,到用好一朵花,延伸产业链,串珠成链成效显著。
比如,县域经济发展要依托优质产业。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来到柞水县金米村,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柞水县着力构建一体化全产业链的木耳产业发展体系,支持引导精深加工企业自主研发木耳啤酒、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木耳酱等产品,推动木耳由食品向药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领域和高端产品迈进。目前,木耳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大部分村集体的主导产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错位发展思维,发展优质高效产业,这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
比如,县域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考察时强调,“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如今,嘉鱼蔬菜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比如,县域经济发展要促进农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是重要选择。发展现代乡村富民产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价值目标。
“错位发展”与“串珠成链”的协同效应
“错位发展”重在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我国有上千个县城和县级市,各地发展条件不同,产业基础有别,发展水平不一,这决定了必须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坚持开放思维,依据当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等资源禀赋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并与其他县域取长补短、合作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串珠成链”旨在完善乡村产业发展“五链”。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必然趋势。以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保障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强化创新链、完善利益链,在健全提升“五链”韧性中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注重“错位发展”与“串珠成链”的协同效应。“错位发展”与“串珠成链”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互促共进、有机统一。“错位发展”是“串珠成链”的基础条件,“串珠成链”是“错位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同频共振,协同共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内,各主导产业串珠成线、连片成带、集聚成群、相得益彰,有利于发挥集群效应,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产生协同功能,有利于一体推进兴业、强县、富民,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县域间,各主导产业有机联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充分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有效释放巨大发展潜力,逐步形成县域经济竞合发展、提质增效的良好格局。
打造更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增长点
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从县域经济发展来看,近年来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也要看到,县域经济不强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湖北全域协同的差距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关键在县域,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推动县域产业错位发展、串珠成链,促进区域城乡共同繁荣。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抢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分类推进、特色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评价的思路,立足各地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块状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带动形成“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做大做精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块状经济,打造更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增长点。
培育根植性主导产业。各县要因地制宜发展“搬不走、稳得住”的根植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集中力量打造1—2个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及相关产业组织集聚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加快壮大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深化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改革,支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集约集聚发展,推动百强县进位、千亿县扩容。
发挥优质企业带动作用。落实“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坚持“外引”与“内培”、“壮大”与“育小”并重,紧紧围绕产业集群,精准引进一批重点企业、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深入实施“双千”企业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培育一批根植县域、创新力强、对产业生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链主”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成长,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培育更多“四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发挥优质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推动关联企业、项目、要素资源集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做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做强优质稻米、菜籽油、茶叶、特色淡水产品、现代种业、柑橘、蔬菜、道地药材、生猪、家禽及蛋制品等重点农业产业链,充分发挥供应链平台作用,推动重点领域供应链平台与县域产业集群深度对接,更好开拓市场。深化与各类电商平台合作,加快县域专业市场建设,培育形成一批区域性的产品交易中心或集散基地。
建设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支持拥有行业话语权的产业集群企业,主导或参与各类标准的制(修)订。组织产业集群参加境内外大型展会,支持市县举办区域性专业展会,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创建的“湖北精品”,建设江汉大米、潜江龙虾、楚天好茶、随州香菇、荆门高油酸菜籽油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