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凯:习近平经济思想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崭新篇章】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张凯强调,近日出版的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回答,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权威著作。从《习近平经济文选》可以看到,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崭新篇章。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矢”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之“的”,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从未遇到过、西方经济理论始终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在对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探索中,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动术语革命和理念创新,推动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同时,也为破解世界经济发展难题、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鄢一龙:现代化成果必须所有人都共享】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鄢一龙指出,现代化过程要有主导性政治权威,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引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取得现代化成就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提供了现代化的引领力,提供了现代化的凝聚力,提供了现代化的变革力,提供了现代化的延续性。同时,必须坚持以不断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始终推进经济不断发展,始终拥抱人类科技进步前沿。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经过几十年追赶,中国已经从一个科技落伍国变成了全球科技引领国之一,科技创新模式从外源式创新,向以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为主的内源式创新转变,在一些重点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正成长为世界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此外,现代化成果必须所有人都共享,一些国家现代化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处理好不同族群、不同阶层之间公平分配问题。只有少数人现代化,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之中,最终会演变成大规模社会冲突,导致现代化进程中断。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处理好现代化成果共享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升期,能够去汲取全球的财富,通过社会福利等方式来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是一旦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以及在全球的地位逐步下降,这些内部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化,同样也会带来社会的动荡不安。
摘编自《北京日报》
【汤俊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刻也离不开安全的发展环境】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汤俊峰表示,纵观世界各国建设发展进程,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和人民幸福。中国人民曾饱受欺凌和战乱之苦,深刻体会到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其伟大和艰巨不仅体现于道路探索的开创性、曲折性、复杂性,也体现在道路开辟的风险性、突破性、斗争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安全的发展环境。当今世界,安全形势十分复杂,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仍然突出,现行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也有很多不够适应的地方。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开辟新局,掌握发展主动权,掌握历史主动权,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或打断,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必须牢牢把握国家安全这个重要根基,强化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意识,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合力推进国家安全工作,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国家安全治理效能,防范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传导、交织、叠加、演变和升级,防患于未然,禁之于未萌,坚定走好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国家安全保障。
摘编自《光明日报》
【何可:加快构建长效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教授何可认为,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目前我国碳市场已初具规模,但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激励技术创新和引领产业升级方面的潜能尚未充分释放。需加快构建长效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碳市场通过重构生产要素的价值评估体系,形成“价格信号引导—要素优化配置—技术创新裂变”的传导链条,为经济系统植入绿色基因,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当前碳市场正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跨区域行政壁垒与行业标准差异不仅阻碍要素流动,更削弱全国碳市场的协同减排效能;碳价尚未真正成为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性指标,其影响仍局限于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碳价波动对投融资决策的传导效应有限;传统监管模式尚未完全适应碳市场金融化的发展需求,排放数据核算难、核查难、追溯难等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部分中小企业因监测、报告与核查成本较高,尚未深度参与行业减碳等等。面对多重现实挑战,需以系统思维推进制度创新,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