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习近平经济思想、思政课建设、坚持“两个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顾海良:习近平经济思想升华了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理论境界】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强调,前不久,《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出版发行,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这些著作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我国实际,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理性提升,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习近平经济思想升华了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理论境界,创新发展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内涵和学理规范。深入学习贯彻《文选》,就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造性探索。通读《文选》可以感悟到,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中国大地,深刻回答新时代中国经济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入探索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再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些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扎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为基础,推进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摘编自《人民日报》
【任鹏:增强思政课针对性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必然要求】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任鹏表示,当前,思政课建设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更加要抓住针对性这一关键点,在适应学生、贴近实际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切实提升思政课培根铸魂的育人实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需要针对性,讲活更需要针对性。高校各门思政课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不尽相同、各有侧重,有的注重向学生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之“理”,有的强调让学生洞悉党史、国史、国情之“史”,有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之“情”。如果忽视了各门课程的差异性,按照“千书一面、千人一面”的标准讲成“一般齐”“同质化”,道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只有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有的放矢开展精准化、精细化教学,才能切实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新鲜感和接受度,真正打通道理入心入行的“最后一公里”。增强思政课针对性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有思辨精神,但也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如果不能精心引导和栽培,就会使学生产生怀疑甚至跑偏,进而陷入成长发展困境。学生的疑惑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而针对性就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向学生释疑解惑。通过对学生精准画像、精准把脉,在滴灌式教育中直面学生追问、解答学生关切,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内卷”“躺平”“孔乙己长衫”等现实问题,让思政课“所教的”、学生“所学的”成为青年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指南针和助推器。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仓:坚持“两个结合”,必须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方法论意蕴】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刘仓认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总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两个结合”重大命题。“两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两个结合”,必须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方法论意蕴。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科学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其中的普遍规律。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颖:推动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稳固、结果可靠】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颖指出,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随着全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要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有所作为,必须首先解决好国内生态治理问题,而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推动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稳固、结果可靠的重要前提。概括而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涉及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实施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制度环境上看,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全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从制度安排上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专门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框架体系。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嵌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布局、重大战略等关键层面,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余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几十项具体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从实施机制上看,深入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和企业在生态治理中的责任意识,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摘编自《光明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