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文化贸易、金融、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嘉珊: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认为,不断培育文化贸易新优势,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与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发展文化贸易需要以技术创新赋能内容创作与生产。一方面,须巩固先发优势,依托相对成熟的工业化生产体系,提升创意研发、智能制作、跨境运营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持续扩大沉浸式娱乐、虚拟偶像、互动叙事等数字文化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应深挖传统文化富矿,运用数字孪生、扩展现实等技术对文物、非遗、典籍等进行多维解码,通过“文化数据库+创意算法”的模式孵化新型文化衍生品,构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数字文化贸易新生态。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国际市场价值是重要方式。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要求突破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局限,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型和结构升级,提升数字文化产品、版权服务、创意设计等知识密集型业态占比。实现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还应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之中。高质量发展文化贸易绝不是单向输出,其本质是通过提升文化贸易的质量效能、创新浓度和价值厚度,搭建起中外文明对话的桥梁。
摘编自《光明日报》
【黄益平: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中的赋能应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认为,人工智能具备典型的通用技术特征,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能够在几乎所有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金融领域就是其中之一。从前台营销到中后台运营再到分析决策,人工智能的应用几乎贯穿金融服务整个链条。通过更好地处理金融数据、预测市场趋势、优化客户服务和管理金融风险,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改善金融服务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发挥着扩大规模、提升效率、改善用户体验和降低成本、减少接触、控制风险的作用。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会改变金融风险的形成与传导机制。当信贷机构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替代抵押品做信贷决策时,所谓“金融加速器”机制就不再起作用,这有利于保持金融稳定。随着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金融监管也要与时俱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一要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加大人力和智力技术投入,充分了解金融风险点,做好预判和防范。二要加强对技术的监管。在加强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基础上,加强对技术的监管,对金融交易、业务、产品和机构进行技术风险评估。三要建立算法审查制度。针对“算法黑箱”等现象,建立算法审查制度,提高算法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四是尝试推出“监管沙盒”。创造相对宽松而科学合理的监管环境,创新机构侧重业务模式、监管部门重视风险管控,实现监管与创新的平衡。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作奎: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作奎认为,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曾因积贫积弱备受外强欺凌压迫,这坚定了中国人民的信念,必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漫长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秉承的是和而不同的融通思想,坚持弘义融利的和平互惠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现代化中的黩武和非和平因素,是对西方先掠夺后发展,追求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利益,以及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在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思想界曾发生激烈争论。但无论作出何种选择,中国都未曾用武力征服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并未步入“修昔底德陷阱”,而是走向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互利共赢的联通之路。其中,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得到完整延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之路,也是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在和合理念下的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和平之路。只有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而不走通过战争、殖民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不干涉别国内政,这样的现代化才是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齐兴岭:有效化解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风险】
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齐兴岭认为,“银发浪潮”扑面而来,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已进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时期,欠发达地区是其中的关键区域和重点所在,要全面强化财政、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支撑保障,激发其内生动力,有效减缓、化解、转化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风险和挑战。关键要厚植区域人口吸附能力。要以产业聚人,着力发展休闲农业、文旅融合等特色产业集群,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形成青年返乡创业的“磁场效应”。要以政策留人,强化人才回流的政策配套,构建涵盖职业发展、住房保障、荣誉激励的全周期支持体系,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增强人才归属感和发展预期。基础在于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在制度方面,要在扩大养老、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切实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经济和照护负担。在资金方面,要以促进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盘活利用农民闲置住房、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牵引,千方百计扩大筹资渠道和个人养老财富储备。在资源布局方面,要推动优质医养资源向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其农村区域延伸,放大“近邻”“熟人”互助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重点应发展特色银发经济。各地可考虑强化政策导向、财政投入的示范引导作用,以土地、税费、金融等配套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搭建跨区域产业协作平台,营造有利于养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