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党的自我革命、生态环境智能治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人工智能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崔丽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崔丽华指出,纵观中国共产党历史,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每当重要历史关头,都以集中性学习教育统一全党思想,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讲,能否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革命”意味着事物的质变和飞跃,“自我革命”则意味着对自身的省察与反思。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就在于我们党一刻也不放松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坚决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自身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跟上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徐明、李楠、贺克斌:构建系统性、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
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徐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强调,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智能化转型初见成效,在多个重点领域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展现出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广阔前景。在环境监测领域,覆盖广、响应快、集成化程度高的智能监测网络加快构建,部分地区已实现对大气、水、土、声等多因子环境质量的全天候、全流程、全要素监测。在生态保护与风险防控领域,各类数字平台逐步建成投用,生态大数据、遥感监测与智能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洪水预警、海洋垃圾识别、土地退化监测与生态修复监管等场景。从总体上看,智能化转型正在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跃升,为实现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尽管生态环境智能治理初见成效,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普及并非一蹴而就,许多实际问题仍需在进一步推动智能化治理的过程中予以解决。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跃升式发展,特别是从判别式人工智能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范式转变,为破解上述难题带来了重大契机。传统判别式人工智能通常专注于在特定场景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大气污染预警方面,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空气质量指标进行模型训练,识别出潜在污染风险区。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借助通用大模型,可以更灵活、更具创造性地应对各类生态环境治理需求。为充分发挥判别式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各自优势,并推动其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亟须在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规划,构建系统性、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以确保技术应用能够在不同治理场景中持续创新与优化。
摘编自《光明日报》
【任晓刚: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任晓刚表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又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相关实践日益深入,为实现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已经证明,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单一领域的突进不能满足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必须抓住“全面”二字,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和保障,为全面绿色转型打通多重通道。一方面,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依然是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重要瓶颈。打通此类关键环节,不仅能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还能提高产业体系“绿色含金量”,激发绿色增长新动能,在产业迭代升级中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产业结构低碳转型、扩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引导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另一方面,新兴技术正在广泛且深入地渗透生产生活各领域,能够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进而实现从理念革新到治理升级的系统性变革。科技创新不仅能加快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突破和传统产业清洁生产改造,还能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减少低效率低质量产出,同时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摘编自《经济日报》
【唐杰:把握未来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趋势,努力下好先手棋】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唐杰认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一般来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大致要经过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分别为:获取知识与推理、多模态对齐与深层次推理、类人感觉和联觉以及物理世界和虚拟环境的结合、机器自主学习、机器自我认知。当前,全球范围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发展至第二与第三层次的交汇处,未来将朝着通用人工智能的方向加速演进。“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把握未来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趋势,努力下好先手棋。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立足基础研究突破、生态协同优化、场景深度融合和治理框架创新,塑造我国自主大模型发展新格局,确保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应用创新,以更敏捷、更经济、更智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和产品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人民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