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少军、王耀强(山东省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促进城乡基本教育医疗均等化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现代化的乡村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产业,也需要优质的公共服务。当前,农村人口仍将长期保持较大规模,要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加快完善乡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套供给。
科学研判、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解决乡村教育医疗问题的系统性。当前,随着乡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乡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趋势加速。因此,在考虑乡村教育医疗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和当地实际等因素。一是立足未来乡村人口流动趋势,以调整布局、提升能级、增强补短为主线,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教育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及布局。二是坚持抓发展不动摇。乡村教育医疗发展质量不高、投入不足等问题,归根结底是乡村发展问题。历史地看,乡村教育医疗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三是统筹教育医疗资源配置,集中集约服务保障群众。乡村教育医疗要维持正常运转甚至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支撑。具体推进中既应强调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也不能忽视和放弃公共资源的运行效率。
聚力深化乡村教育医疗改革。解决乡村教育医疗突出问题,最终要靠发展思维、改革手段来实现。一是抓改革创新。把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差距的重要载体,本着县域统筹、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教育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化教共体模式探索与创新;推动县乡医疗机构组建的医联体向紧密型发展,探索人、财、物“三统一”运行模式。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让城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有效弥补乡村在师资和教学质量、医疗人才和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不足。二是抓典型推广。近年来,各地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做法,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取得了一定成效。应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推广相关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推动更多基层教育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聚焦乡村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补短板。一是优化乡村学校布局。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流动趋势,长远规划布局乡村学校和教育资源配置,分类别、有节奏地做好各类学校的优化调整、质量提升工作。二是做好乡村教师“引”“育”“留”文章。制定实施乡村教师引进计划,落实乡村学校机动编制政策,补充乡村学校急需紧缺学科教师;以县为单位,与国内知名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健全乡村教师培训体系;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艰苦偏远生活补助等政策,探索推行教师“驻城下乡”制度,统筹规划建设乡村教师周转住房和集中居住社区。三是创新乡村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优质校托管薄弱校”“一校长多校区”等模式,推进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幼儿园镇村一体化管理。
聚焦办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着力解决制约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问题。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结合城乡发展实际,统筹制定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二是落实财政保障政策。夯实政府办医职责,对乡镇卫生院按规定严格落实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三是强化医保支撑。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结合群众健康服务需求,调整完善门诊统筹政策和住院医保资金分配政策,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群众就近享受健康服务。四是完善人事管理。适时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总量,由县级卫生健康部门或县乡医共体统筹使用;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办法,提高基层卫生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五是加强能力建设。搭建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卫生健康、民政、公安等部门信息,建立完善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加强居民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智慧化健康管理。六是推进医养结合。推广乡镇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模式,充分利用农村敬老院或镇街医院闲置设施,建设镇街医养中心,补齐农村医养服务体系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