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颜晓峰(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这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正确决策,是充分运用改革这一社会发展重要机制的战略举措,是准确把握改革与文明、改革与现代化关系的历史主动。
现代化更加需要改革驱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和途径是不同的。私有制社会里,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属于对抗性质,并且处于爆发状态时,就只能采取激烈的阶级斗争、剧烈的社会革命的方式解决。当社会处于平稳发展、社会制度基本稳定时,就可以通过统治集团推行的改革,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属于非对抗性质,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解决矛盾,改革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是说,改革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发展进步的常态化机制。
自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制度,开始了世界现代化的历程起,改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大、功能明显增强。在资本主义兴起后,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继续作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途径、作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现代生产力推动下的生产关系更新、上层建筑调整,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如同《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怎样在社会基本矛盾属于非对抗性质的情况下,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国情出发,寻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出了一条依靠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改革在现代化进程中显示出十分突出的历史作用,是由于现代生产力在科技革命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态势。这就使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情况,表现出常态、突出的特点,改革就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经常性现象,成为发展现代生产力不可中断的制度安排。现代化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造就了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社会化组织及现代化社会,这就使得现代化社会的改革,更多的不是自发的、缓慢的、个别的行为方式,而是在社会和国家层面形成自觉的、迅速的、整体的行为方式,成为改革的社会化和社会化的改革。现代化国家要有效地运用法律、行政、财政、金融、政策等手段或杠杆,在不同层次和范围、着眼不同目标和效果,推进多种多样的改革,保证现代化社会的有序运行和持续发展。
现代化意味着新型文明
人类文明的产生是一个渐进和扩散的过程。人使用工具进行生产是人与动物相分离的标志,也是人类创造文明的第一步。人发明文字图像符号用于记载、表达和交流,人的思想可以传播、传承,以符号为载体的文化成果得以可能,这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一步。人形成制度、组成社会、建立国家,从工具文明、文字文明到社会文明,构成整体意义上的人类文明,人类文明以不可逆的向度进化着、发展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发展可以从技术形态、产业形态、制度形态、历史形态等方面作出标识,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角度看,以资本主义的产生为界限,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到古代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的过渡和飞跃。机器生产、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自由理念等,标志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出世。
现代化的进程,实质上是在现代生产力蓬勃发展的驱动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生产关系和现代上层建筑。现代化是整体性的,一个领域的变革会引发其他领域的连锁反应及变革,反之,一个领域的滞后也会阻碍其他领域的发展和变革。现代文明是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和标识,现代化的整体性决定了现代文明的整体性。这不仅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表现在基本制度、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各个层面,而且表现在人的素养的各个方面。从社会领域看,有和现代物质生产相对应的物质文明、和现代政治生活相对应的政治文明、和现代文化生活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和现代社会关系相对应的社会文明、和现代生态建设相对应的生态文明,还有和现代人的发展相对应的人的文明。实际上,这些不同形式和样态的文明都是整体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化造就现代文明。现代化既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传统的现代化,也有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形成了不同性质的现代文明。按照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区分,现代文明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迄今为止,存在于两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之中,即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是现代文明的创立者,资本主义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文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立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全部有益成果之上,是脱胎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而又超越其文明形态的新型现代文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因其制度优势和思想文化的先进性,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和生动证明。
现代化在改革中塑造新型文明
现代化进程需要改革驱动、依靠改革开路,不停顿的改革是现代化社会的显著标志。改革就是要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生产力得到更为顺畅的发展,创造出更为多样、更高品质的物质文明,同时生产关系也在这一调整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更为合理、更为先进的制度文明;要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经济基础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维护好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同时促进上层建筑自身加以完善,政治上层建筑更有效率,思想上层建筑更具引领力,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更加相适应。文明内生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领域各环节之中,改革促进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同时也是促进文明在不同领域得到发展提高的过程,改革趋向新型文明。
现代化不仅包括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也包括观念层面的现代化,要求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软实力。改革对于文化变革、观念更新、价值塑造的作用,也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蛇口写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张扬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改革对于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改变作用,是在改革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过程中,促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思想关系的生成,将新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本质属性,以思想观念、价值准则的形式体现出来。改革还包括对思想文化生产的体制机制进行调整,使之更有利于产出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新型文明在新的思想文化滋养中生长出来。
改革内在于现代化的各个领域和整个进程中,现代化正是在全方位和无止境的改革中,塑造出不断拓展和持续更新的现代社会及现代文明。在以往的生产方式中,改革的动力更多地是来自统治集团的主动作为,来自民间自发的发展要求,来自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外部力量的威胁。在现代化社会中,改革不仅来自传统社会的动力,而且来自资本主体、依靠资本逻辑,资本运行的规律要求破除与其不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形成了资本对于改革的强大驱动和主动力量。在现代化之前的社会形态中,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缓慢,很重要的就是改革还没有常态化普遍化,对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还没有起到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改革与现代化高度契合,造就了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加速度发展态势,由此改革也标识着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