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杜怡怡 亢升(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制造强国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制造业强国建设的形势与任务,进行制造强国战略擘画。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三个转变”锚定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未来方向,推动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迈上新台阶。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学习人类制造文明成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发展制造业,推动我国工业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提高,工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逐步建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制造大国。
我国制造业发展已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瓶颈,产业基础同世界工业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深刻调整,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制造业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需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制造业突破的核心就是创新。新时代,我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先进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启动实施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一是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着力解决制造业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卡脖子”问题,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实现了国产大飞机、量子计算机、探月工程、国产盾构机等部分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由“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领跑者”的身份跨越。2024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6.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2%。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效对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家重大创新,加大“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推动我国越来越多企业前进到科技前沿和“无人区”领域。截至2024年我国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超过2400个,超过1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中试活动,中试平台有效搭建了连接科研与产业化的载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优化创新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机制和政策,税费优惠、建设创新人才中心等多项举措来营造创新氛围。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其中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和成果转让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8069亿元。各项举措有力促进了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强调质量和追求速度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不同阶段有其存在合理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用速度压缩了时间,创造了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1979年至2012年的34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为2.8%,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名为“中国速度”的奇迹。
发展要有一定速度,但这个速度必须有质量、有效益。我国是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制造和出口产品多是较低端的产品与技术,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并不多。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必要选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制造业,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要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我国制造业处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重要关口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树立质量第一的发展意识,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一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通过加强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的力度,采取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经济循环的方法,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突破供给约束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面对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将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重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把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有效减少了无效与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与中高端供给,提升了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度和灵敏度。二是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对质量工作中长期发展作出部署,通过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管理,遏制低质量降成本的恶性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不论是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还是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的严格质量把关,都是标准化制造的生动实践。通过效率变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优化生产资源配置,把资源聚集于优质企业和产品,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产业价值链提升,持续巩固锻造我国制造业规模体量大的优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超美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5年稳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流砥柱。在19大类制造业行业中,中国有18个行业的总产值超美国的两倍多,其中200余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中国产品的发展规模已经实现全球领先。然而,当前我国制造业产品档次并不高,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品牌建设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品牌发展理念变革、消费群体多样化以及消费需求的快速迭代,找准品牌定位开展品牌建设并非易事。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凸显品牌优势、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是品牌建设的难题。品牌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发展中国品牌既是人民的期盼,也是国家战略之需。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一是要强化品牌意识,优化政策环境,助力中国品牌创建行动。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针对性地提出了品牌基础建设工程。2017年4月,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2025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上中国(含港澳台)共有76家企业入选,其中华为、字节跳动、腾讯等20个品牌进入全球百强。二是要弘扬品牌文化,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故宫博物院将东方美学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用故宫元素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掀起一股传统审美新浪潮,民族品牌走出国门与“国潮”文化复兴是创新驱动和文化内涵双重加码的生动体现,凸显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三是要追求卓越品质,做强做大民族品牌。企业的品牌信誉非常重要,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有高标准,又要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实践证明,品牌建设对产业提升、一流企业创建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只有中国品牌真正成长起来,中国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建设制造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三个转变”的战略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仍存在短板,推动实现“三个转变”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仍需不断深化对制造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运行规律的认识,大力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奋力谱写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新篇章。
【本文系华南理工大学2025年“百步梯攀登计划”项目“提‘制’升级:制造强国思想赋能广东省‘智’造转型的路径研究”(j2tw20250215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