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高笑天(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周边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既是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关系的体现,也是我国开展周边工作的指导性方针。
价值共识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经济合作与政治互信的实践支撑,也离不开价值共识的理论引领。价值共识作为文化互鉴的深层成果,能够为共同体建设提供认知基础与伦理规范,使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在“和而不同”中形成可持续的合作框架。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我国与周边有着友好交往历史。“和合”文化一直贯穿其中,这对于打破民族国家的文明壁垒,维护和平、稳定、发展的周边关系,实现“大同”的人类社会理想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思维导向作用和系统理论引领作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追求正是“和合”文化内涵的现实彰显,对“亲仁善邻”传统的传承创新。这种对和平、发展、共赢的追求,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理想,也是周边及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共同意愿。
文化互信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求
在当前国际格局深刻变革与区域治理体系重构的背景下,文化互信作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求,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在认知层面,文化互信消除了文明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不同文明间的理解障碍往往导致周边国家对彼此政策意图和发展道路的误判,进而形成深层次的战略猜疑。通过促进文化互信,一方面能够帮助各国超越意识形态藩篱,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彼此的发展模式选择;另一方面可以培育出基于共同文化认知的思维框架,使各方在区域事务中形成相近的价值判断标准。这种心理层面的相互理解与认同,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因发展差异导致的信任赤字,更能为深化区域经贸合作、安全对话和人文交流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最终推动形成“和而不同”的区域合作新格局。特别是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种基于文化互信形成的认知共同体,将成为维系区域合作稳定性的重要精神纽带。
在实践层面,基于文化互信形成的价值共识可以显著降低区域合作中的制度交易成本,这一点在RCEP框架下的经贸合作和澜湄流域的环境共治中已得到实证。RCEP成员国基于文化圈共有的协商一致传统,在规则制定中形成了独特的“亚洲方式”,大幅减少了谈判过程中的制度摩擦。实践表明,文化互信不仅能够简化合作程序、提高决策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培育出主动履约的合作文化,使国际协议从纸面文本转化为切实行动。
在战略层面,面对单边主义抬头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文化互信所构建的“软性约束”能够增强区域国家间的战略韧性,使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策宣言转化为制度实践。因此,深化文化互信不仅是应对当前区域合作困境的务实选择,更是实现周边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倡导到机制化运作的关键转化路径,其实质是通过文化认同的建构形成具有韧性的区域合作新范式。
新时代我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在文化层面取得显著成就
对周边国家的教育文化援助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中国政府承诺向东盟国家提供1.5万个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名额,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2017年,中国设立了“丝绸之路奖学金”,每年资助1万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学生来华学习,近200所中国高校纳入此项目。“中国-东盟交流专项奖计划”在向东盟10国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基础上,在2016至2018年期间新增1000个新生名额。同周边国家增强学生的跨国流动和青年的跨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不同文明间相互理解和联通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纽带。
同周边国家的民间友好交流不断加深。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主题短视频大赛、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等接连举办,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需夯实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机制,促进民心相通
人文交流是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支柱之一,是夯实双方友好民意基础的重要途径,需要将加强人文交流作为增进民众对周边命运共同体认知的重要渠道。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论坛,利用好半官方与非官方的多轨道途径,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对话与学术交流,扩大国家间学者的沟通,做好增信释疑工作。此外,人文交流机制要如何构建、如何进行实践等,都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有必要通过价值观创新、理论创新和战略政策创新等方式,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指南。
同时,立足新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创新人文交流机制,构建数字化平台,在传统文化交流基础上,重点拓展职业教育、公共卫生、减贫治理等民生领域的务实合作。政府层面需实施“精准传播”战略,一方面发挥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多元传播渠道的协同效应,以对象国民众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生动阐释“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应建立跨国联合研究机制,支持智库与高校开展合作研究,通过数据化、案例化的方式,客观呈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等合作成果对当地民生改善的实际效益,从而在舆论场中形成良性传播链条,为深化区域合作筑牢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