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扩大内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长期规划制定、高校人才培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青:持续保持内需的稳定扩大和供给的创新活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只有持续保持内需的稳定扩大和供给的创新活跃,才能筑牢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盘,以内需的“此长”,应对外需的“彼消”、带动外需“彼长”,也才能有基础和条件“做好自己的事”,有能力和底气从容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更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脱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简单扩大需求,或者脱离消费创新发展趋势一味扩大供给,不仅不能解决结构性失衡,而且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加剧供求错配的结构性矛盾。只有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才能避免二者脱节,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同时,内需体系是构成和机制复杂的巨系统,其中子系统的相互割裂、运行中出现的堵点断点、配套支撑体系存在的短板,都会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当前,形成完整内需体系最主要的矛盾是供求不平衡不匹配,迫切需要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
摘编自《经济日报》
【陆小成: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回应市场发展现实需求的战略选择】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所所长陆小成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仅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创新,更是科学把握市场演进历史规律、回应市场发展现实需求的战略选择,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战略支撑。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原则,有助于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分工协作,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让更高质量的产品脱颖而出,为高质量发展增强新动能、开创新局面;有助于打破区域间市场壁垒,发挥我国经济纵深广阔、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以及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功能,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从历史逻辑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了全国统一调配机制。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放权搞活”激发了地方积极性,市场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步完善的演变过程。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激发了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全国一盘棋”宝贵经验的继承,更是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从现实逻辑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如同血脉经络,将国内与国际紧密衔接,以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增强破解现实难题、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强大韧性。
摘编自《光明日报》
【任鹏:必须准确把握中长期规划制定实施的规律】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鹏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准确把握中长期规划制定实施的规律,以科学规划锚定发展方向,以系统布局凝聚发展合力,以精准施策破解发展难题,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中长期规划集中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长远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必须从全局高度把握其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首先,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保证物质满足到追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中长期规划精准对接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核心诉求,始终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当前,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迫切需要用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擘画发展蓝图、确定发展重点、动员社会力量,切实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次,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中长期规划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在主题主线、思路布局、政策举措、指标项目等方面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能够有效凝聚发展共识、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科学引导市场行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范有序、活力迸发。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要实现各个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个领域发展战略就需要中长期规划的接续推进。只有辩证处理好规划制定实施过程中战略与策略、科学与民主、效率与公平等之间的关系,将规划设计创造性地转化为相互连接的行动方案,才能有效破解超长周期接续发展、规划过程主体动员、复杂议题选择排序、超大规模力量汇聚等治理难题,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何秀超:高校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何秀超表示,高校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充分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打造“大思政课”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实践,锤炼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使命担当。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大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供给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根据时代要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教学活动的更新和优化,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全球视野是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能力素质,应深化开放协同机制,通过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推动师生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前沿合作。支持青年人才在国际组织实习历练,培养更多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创新人才。
摘编自《人民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